【新聞人物】從工程師到副總理 顏金勇:我不是老齡化部長

顏金勇於2023年出席東協經濟部長會議。(圖:Facebook/Gan Kim Yong)
侯任總理黃循財領導的新內閣名單昨天出爐,貿工部長顏金勇獲委任為副總理。工程學出身的他於2001年踏入政壇,擔任衛生部長長達十年。由於推動人口老齡化問題決策,因此被戲稱為「老齡化部長」,讓他不得不反覆糾正。
根據黃循財向總統提交擬議的內閣成員名單,顏金勇將在總理出國時,擔任代總理。此外,他也將掌管總理公署屬下的政策策略署,同時接替黃循財擔任金融管理局主席,並留任貿工部長。
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報道,黃循財首次以候任總理身份召開記者會時表示,他和顏金勇的工作關係是在冠病疫情的「熔爐」中鑄就出來的。
黃循財說:「我們共同經歷了疫情的戰火洗禮,他自始至終都是我們的力量支柱。」
他補充說,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加劇的時期,顏金勇在國際經濟方面的經驗,將幫助我國在競爭更加激烈的全球環境中遊刃有餘。
顏金勇和妻子Esther Gan育有兩個女兒。根據公開資料,他早年就讀公教中學和國家初級學院,之後領取公共服務獎學金,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工程學,並於1985 年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加入政府部門,先後在貿工部和內政部工作,1989 年加入當時的大眾鋼鐵公司(NatSteel),從企業規劃經理一路晉升為執行長兼總裁。
就在這時,顏金勇萌發了從政的念頭。

顏金勇和兩個女兒。(圖:Facebook/Gan Kim Yong)
曾為前三任總理服務
現年65歲的顏金勇的從政時間,比 於2011 年當選的黃循財和63歲的副總理王瑞傑都要長十年。
他於2001年當選荷蘭-武吉班讓的國會議員,2006年競逐蔡厝港單選區獲選,並在該選區成為集選區後留任。
2005年,他被任命為李顯龍內閣的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2008年至2011年升任為人力部部長,見證了我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的裁員浪潮。
顏金勇也在今天的記者會上表示,自己有幸為我國前三任總理服務。建國總理李光耀擔任總理期間,他是一名公務員,吳作棟接任總理時,他是一名議員,當李顯龍擔任總理時,他成為部長。
在2005 年的一次演講中,他闡述了工程學培訓如何讓他掌握了解決複雜問題的基本技能,而這些問題並沒有 「說明書」。
「無論是商業挑戰、管理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我的方法都大同小異。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決定處理問題的方法,找到合適的人選,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時任衛生部長的顏金勇於2013年看望大巴窯綜合診療所的病患。(圖: TODAY)
擔任衛生部長抗擊疫情
顏金勇從2011年至2021年連續擔任衛生部長,這也是他擔任時間最長的職務。
在任期間,他推出了 「建國一代」和 「立國一代 」援助配套,以及終身護保計劃(CareShield Life) 和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以滿足國人長期醫療的保健需求。
作為人口老齡化部長級委員會的負責人,他也推動了相關決策。
本月早些時候,顏金勇在一次爐邊談話中調侃說,很多人稱呼他是「老齡化部長」,讓他不得不反覆糾正。
2020年初冠病疫情肆虐,很多關注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的民眾也對時任衛生部長的顏金勇印象深刻。
他和黃循財共同領導這一小組,被李顯龍成為抗擊疫情的「指路人」。即使在內閣改組後,衛生部長一職由王乙康接任,顏金勇仍繼續擔任聯合主席。
李顯龍在宣布內閣改組時說,顏金勇在衛生部任職期間,為我國醫療保健系統的改善留下了 「重要遺產」。

顏金勇和黃循財聯合領導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圖:CNA)
人生就像射擊比賽
2021年,他擔任貿工部長,主要工作之一是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尋找新的機遇。他今天(13日)回復記者提問時表示,他最重要的目標是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而作為貿工部長,他也必須把分內工作做好,使我國經濟更上一層樓。
黃循財也表示,委任第三代部長顏金勇而非第四代部長為副總理,是為了確保領導團隊更新期間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顏金勇對此回應說:「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新領導決定我的去留,我們的態度都是如果有需要我的地方,我會盡我的能力繼續去做,如果覺得我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了,那我也很高興能夠隨時交棒,讓新的一代繼續走下去。」
當年還是年輕政治家的顏金勇,曾在2007年的一次射擊比賽中,與學生運動員分享了他對生活技能的看法。
他說:「首先,就像射擊一樣,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有良好的視力,並始終專注於我們的目標,我們的人生目標。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做出積極貢獻。如何做、做什麼,取決於我們自己。」
其次,他強調了堅持的重要性。「我們在射擊時需要雙手穩定。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必須堅持到底。有人告訴我,按下扳機時要屏住呼吸。在生活中,有時遇到困難,我們也需要屏住呼吸。如果我們搖擺不定,就會偏離航道,錯過靶心。」
他以射擊比賽來比喻人生,「壓力非常大,我們必須堅韌不拔,我們必須與許多人競爭,其中有些人可能比我們更嫻熟。然而,如果我們有更堅強的性格和更頑強的毅力,我們就能超越他們,成為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