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意在新加坡開展業務的企業而言,獨到的投資眼光是非常重要的,抓住風口行業才能事半功倍,這也是出海企業必須關注的重要議題。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新加坡前沿高新科技的發展前景,旨在為大家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支持,以便更好地應對企業出海帶來的挑戰和風險。
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的征途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據ASTAR的新計劃,新加坡正積極在四個關鍵領域——半導體、核酸療法、機器人和醫療技術——推動研發商業化,包括設立專門的商業轉化中心。這些舉措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簡稱RIE2025),該計劃從新加坡2024年的政府財政預算中獲得了30億新元的追加投資。
四大行業成為新加坡投資重點
新加坡半導體技術轉化創新中心(National Semiconductor Translation and Innovation Centre)是這項計劃的關鍵部分,已於今年4月啟動,耗資1.8億新元。該中心聚焦於平面光學和矽光子學等新興技術,為企業及研究人員提供「半導體製造平台基礎設施」,包括專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先進的潔凈室設施及設備等。同時,該中心還為本地研發人才提供培訓,並與A*STAR和新加坡公立院校合作,為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強調,由於半導體行業的投資成本極高,僅潔凈室和相關機器的成本就可能高達數百萬美元,這導致行業准入門檻較高。新中心的成立旨在通過為企業及研究人員提供半導體基礎設施,並支持原型設計和小批量生產,幫助他們克服這些挑戰。
除了投資半導體中心,RIE2025還將向核酸藥物開發計劃(Nucleic Acid Therapeutics Initiative)提供9700萬新元的資金,目標是把新加坡發展成為核酸治療(NAT)研究和臨床轉化,以及核糖核酸(RNA)藥物和疫苗商業化的區域樞紐。陳詩龍表示:「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通過持續投資生物醫學研發來提升RNA研究實力。」通過推動該計劃,新加坡將支持和發展更多的本地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並吸引全球企業入駐。目前,至少已有10家本地中小企業活躍於RNA療法價值鏈。

為了加快新型醫療技術產品的開發,新加坡還啟動了醫療器械產品研發中心(MedTech Catapult),該中心於4月正式運營,投資額為3800萬新元。該中心專注於生命科學工具和醫療設備,通過與企業和產品負責人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並為產品工程師提供技能提升培訓。陳詩龍指出:「這一舉措將幫助本地合同生產組織(CMO)等中間機構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實現從醫療技術產品的製造到自主設計的轉變。」
此外,國家機器人計劃(National Robotics Programme)也將獲得6000萬新元的資金,以推動機器人在製造、物流、設施管理和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應用。該計劃將通過機器人產學研集群倡議(RoboClusters Initiative),彙集公共部門研究人員、終端用戶和機器人企業,促進合作,共同開發解決方案。
科技人才是創新的關鍵
這四大計劃預計將培養200多名專業研究人才,包括產品和機器人工程師、研究科學家等,並將交付超過75個項目,促成40多項技術授權及其他成果,這些計劃的實施將有助於新加坡在科技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新加坡一直在積極推進RIE2025,創記錄地投入250億新元用於提高新加坡的研究能力,其中包括33億新元用於先進位造和工程的研發。新加坡通過發展基礎設施、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多元化能力,不斷深化貿易和製造業合作夥伴的生態系統,致力於與全球夥伴在半導體、生物醫學、智能製造等領域攜手並進,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總的來說,新加坡在科技研究和發展方面的投入和努力,不僅有助於提升國家的科技水平,也為全球的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這些新的研發商業化舉措的推出,新加坡有望在半導體、核酸療法、機器人和醫療技術等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