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育珊瑚「蝸居」小村落 獅城男子樂當大海守護者

第三集:為保育珊瑚「蝸居」小村落 獅城男子樂當大海守護者
梅智深自2007起開始經營潛水中心,帶旅客出海潛水。後來疫情重創旅遊業,但那也成為了他公司轉型的契機。突然沒了旅客,讓他有時間專注在他原本就十分關心的珊瑚保育工作。就這樣,他自2020年就搬到峇厘島八丹拜,直到現在。
「我想說的是,如果每個人,都一點一點地努力,最終一定會創造一個巨大的改變。」
今年45歲的梅智深,從小就愛游泳,20多歲時也曾是我國水球隊國手。熱愛潛水的他,自2007起開始經營潛水中心Livingseas,帶旅客出海潛水。
因疫情移居峇厘島八丹拜
他的公司原本在新加坡、印尼雅加達和峇厘島都有辦公室,不過,2019冠狀病毒疫情嚴重打擊旅遊業,他於是將新加坡和雅加達的辦公室關閉,僅留下峇厘島的業務。
然而,疫情也成為了他公司轉型的契機。當時突然沒了旅客,讓他有時間專注在他原本就十分關心的珊瑚保育工作。就這樣,他自2020年就搬到峇厘島八丹拜(Padang Bai),直到現在。
如今,他在峇厘島八丹拜的潛水中心,除了為旅客提供潛水旅遊配套,也同時提倡珊瑚保育工程和經營環保商店,是一家社會企業。旅客可以一起進行人工繁殖珊瑚,一邊潛水一邊保育環境。

梅智深熱愛潛水,見到海洋污染的情況,讓他感到心痛,決心為保育海洋獻力。(圖:梅智深)
目睹大片珊瑚白化 決心想辦法挽救
「有一次我去潛水,看到了一大片的珊瑚都死掉了,對我來說,真的很傷心。」
說起2010年在普吉島潛水,看到一大片珊瑚白化時,梅智深至今還是能感受到當時那份心痛。在那之後,他開始學習保育珊瑚的技巧,並對保育活動進行推廣。
自疫情開始,他與團隊還在峇厘島海域放置大量金屬製成的人造珊瑚礁(Coral Reef Stars) ,並將珊瑚移植到這些人造珊瑚礁,讓珊瑚繁殖。
數據顯示,目前活珊瑚的全球覆蓋率,比起1950年代已少了一半。若情況持續惡化,海洋生態將危在旦夕。

人造珊瑚礁。(圖:李溢薈)
不介意「蝸居」小房間
八丹拜是個人口少過4000人的小村子;梅智深說,自己在那裡過著「甘榜生活」,每天除了工作,就是與當地朋友喝一杯,日子十分簡單,與他在新加坡的城市生活大相逕庭。
他每天忙於工作和環保事業,對自己的居住環境要求不高,只在當地租了一個地點靠近海邊的小房間棲身,租金一年僅約1000元。
梅智深的房間並不大,裡頭只有一張床、一個冰箱,其他空間都被他用來放置工作所需雜物,房間因此變得十分窄小,環境遠不及新加坡一般房屋。

梅智深在當地的辦公室和環保概念店。(圖:李溢薈)
不過,梅智深並不覺得委屈。他說:「這個房間,我只是用來睡覺、沖涼而已。我大部分時間在海邊或出海,大海才是我在八丹拜的家。」
環保事業帶來滿足感 犧牲也值得
梅智深說,人在異鄉少了家人、朋友的陪伴,也是一種犧牲。不過,有失必有得,他也從環保事業中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
疫情期間三年內,在梅智深的推動下,他和同事、旅客以及義工,一起靠人力繁衍了2100平方米的珊瑚,相等於新加坡大約20個組屋單位的面積。

梅智深帶旅客、義工以及員工,一起出海進行珊瑚保育工作。(圖:李溢薈)
梅智深說,看到環保事業對環境的正面影響,成效也很快,讓他十分欣慰。
或許,對於沒有子女的梅智深來說,珊瑚就像是他的孩子。他說:「讓我最驕傲的是, 這些珊瑚,它們的壽命,可能比我的長。」
「如果新加坡需要幫忙 我一定會回去」
雖然有時還是不習慣當地的慢步調,但他認為,當地的環境比起新加坡,更有利於他發展環保事業。
起初,他也曾想過在新加坡開啟保育工作,但當時他並未找到適合啟動計劃的管道。
在峇厘島的珊瑚保育工作,對梅智深來說是個起點,他希望日後有機會在海洋保育方面,為新加坡獻出一己之力。
「以後,如果新加坡真的需要我(在海洋保育方面)的幫忙,我一定回去的,因為我也是新加坡人。」

梅智深過著「甘榜生活」,喜歡在下班後和朋友聚會聊天,生活簡單。(圖:李溢薈)
另外,仍然心繫新加坡的他,也會與旅居峇厘島的新加坡人保持聯繫。沒有官方數字顯示有多少新加坡人住在該島,不過他說,旅居當地的新加坡人有一些聊天群組,按群組人數估計,住在當地的新加坡人可能有約1000人。
無論如何,環保不分國界,梅智深將繼續探索更多方式,鼓勵更多人加入保育海洋的行列。他說:「如果每個人,都一點一點地努力,一定會創造一個大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