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天天長途地鐵通勤近兩個小時的朋友,跟我分享一天足足四小時的「歡樂旅程」的奇葩所見所聞。
勸阻也毫無退讓之意
地鐵平台上中年婦女開始視頻聊天,雙方對話高亢擾人,一直聊到車廂內,朋友忍不住輕聲勸說。婦女驚呆有人出口,卻也毫無退讓之意,朋友才說可以舉報並被罰款,她才願意終止視頻。
值晚班的她,有一晚精疲力盡乘上回家的近午夜列車,對面年老婦人已睡著,手上緊握空蕩蕩的手推車,手機卻大聲開著。

年老婦人已睡著,手機卻大聲開著。(作者提供)
午夜的列車,手機聲浪一路相伴,你愛聽嗎?
朋友照樣禮貌規勸,老者醒來毫無歉意,不關機,旁人乘客紛紛閉目不理會,她理直氣壯繼續開著,直到朋友出招罰款一說將聲浪鎮住。老者下車前大力晃動她的手推車,以表達不滿。她反而有理了?
我自己在地鐵還看過地鐵公司職員,穿著制服開放擴音模式大聲講著視頻電話,全車廂都能聽見。

地鐵公司職員穿著制服開放擴音模式大聲講著視頻電話。(作者提供)
驚呆的我出言制止,她倒是轉移陣地,也放低聲量。

轉移陣地繼續講。(作者提供)
這顛三倒四的社會。
其實,根據地鐵的快捷交通系統條例,一旦地鐵乘客有擾民行為,就可能接到違例通知單(Notification of Offence),每個違例行為可能罰款最多500新元。
更嚴重的行為,例如在地鐵設施上隨地便溺,則可處以最多5000新元罰款。地鐵業者也有權要求造成滋擾的乘客下車,更惡劣的行為也可報警。
小眾變大眾、滋擾成日常
大多數選擇沉默的我們,真要習慣和接受這樣的惡習嗎?
我曾看過外來移民在地鐵里一坐下就脫下鞋子,赤腳架起二郎腿,腳丫子向著旁邊乘客。

(作者提供)
有些人說那些都是外國人,那麼一說,若我們沒有阻止,就是有樣學樣?或者水往低處流,不豎立自己社會的標準,效仿更高標準的社會,反而是跟「他們」的行為靠攏?
事實上,本地人也一樣不遑多讓,就別怪「外國人」。如果是,那是「本地人」默許和縱容的。於是少數,變成大數、大眾,然後變成自然。
還好一部分人聽到別人客氣勸說會馬上收斂,關掉擾人的聲浪就是。
舉例,同在一廂電梯內,外籍女傭往往繼續視頻聊天或大聲喧譁,旁人如果不以目光示意或勸說,她們就會認為這是正常的行為。
大多數人,正常指數高的人,至少把話講完才進電梯、關掉擴音或放低聲量。
然而世界本來就不美好,更多時候在他們一直被容忍的行為被別人提醒時,他們反而覺得是別人小氣、毫無容忍之心。他們的不文明行為反而變得理直氣壯,因為他們也是空間使用者,也在行使個人自由。他們開著手機大聲視頻聊天、看劇、聽音樂把公共空間私有化,反而變得理所當然。
於是地鐵、巴士、餐廳、公園、組屋樓下、購物商城、醫院等候區、教堂、廟宇,無一不是手機聲浪成災。
「受災」的不僅僅是全新加坡,其實其他國家的「災情」已是深淺不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禮數去哪兒了?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尊重別人的禮數是已經漸漸消失,還是變得奢侈?
戴上耳機享受你自己的娛樂空間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是分隔公共和私人界限的根本底線。

在地鐵里戴上耳機自己享受,不好嗎?(海峽時報)
你能想像乘搭飛機和乘坐長途巴士,一路上都在聽他人的手機娛樂聲浪?飛機為乘客派發免費耳機,其用意不就在此。
同樣的道理,巴士和地鐵,縱使里程再短、再快速,它都是一個人每天要面對的真實狀況。不能因為它短、快和稍縱即逝而不被重視,這已經在無形中徒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戾氣和憤懣。
長期縱容濫用手機、容許聲浪肆意撒放、毫無公德意識的行為是對我們六甲子辛苦建立文明新加坡的踐踏和褻瀆。
尤其是在包容移民社會的持續進程中,我們更要堅定的杜絕惡行惡相,捍衛我們的文明底線。
我們還要剛柔並濟,以柔的方式規勸和大力包容,必要時以嚴苛的刑罰、高罰款管制,才能多面向達到社會改造工程,形塑國民性格的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