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新加坡和香港很像!
同屬於亞洲四小龍,也都是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與香港給人的印象都是繁華、富榮、美麗!

只不過,新加坡與香港的房屋卻有差別。
為了「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人幾乎都會有大小適宜的組屋可以居住。

香港人民卻面臨著日益高漲的房價,不少人甚至只能蝸居在所謂的「棺材房」。

香港攝影師Benny Lam花了4年的時間拍攝了這些僅僅只有15平方英尺(約1.4平方米)大小的房子,或者說是籠屋、劏房、棺材房......
「劏」,意味著「割」,指的便是將一個住房單位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然後租給多家住戶。
這一家四口都居住在劏房內,姐姐和弟弟趴在床上寫作業,而下面便是他們的家人;

廁所和廚房連在一起,構成一個獨立空間。

看那骯髒的廁所旁邊,就是棺材般大小的臥室!

還有「棺材房」......
當橫向空間已經無法再繼續分割的時候,房東們便開始利用屋子的縱向空間,於是就有了所謂的「棺材房」。
在原有的板間房的基礎上,以「井」字形上下分割,改裝成六間小房。每間房約1.5平方米。
位置十分狹小,以至於進到房間後只能直挺挺地躺著,就像躺在棺材裡一樣。


如此令人咋舌的房子,在香港卻是處處可見!
雖然格局不同,但都呈現出一種讓人「窒息」的感覺!

攝影師Benny通過尖銳的照片,以「無形無聲」的形式,為這些微弱群體發聲,希望人們在打拚的途中停下腳步,反思一下人的尊嚴和社會的公義。

同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
同樣也是土地面積狹小、而人口卻越來越密集
未來,新加坡會不會就成了現在的香港呢?

如今,新加坡的房屋確實比30多年前的房屋要小。1960年代,一間四房式組屋單位的面積為85平方米和105平方米,五房式組屋單位的面積約為123平方米。可到了現在,組屋單位面積都變成90平方米(四房式組屋)和110平方米(五房式組屋)了。
為了應對不斷增加的人口和逐漸緊張的土地資源,新加坡的房屋是否會越變越小?
只希望未來的我們不會到只能居住在1.5平方米的房屋那種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