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GDP、人類發展指數、宜居城市排名等報告出爐時,新加坡無疑是亞洲名列前茅的資優生,短短50多年從第三世界攀升至第一世界,在經濟、金融、貿易等國家發展方面亮出佳績。
相比之下,公民意識似乎無法依樣畫葫蘆。
巡迴大使許通美教授近日發表的「第一世界國家,第三世界人民」言論,引發社會探討公民意識課題。在今天(7日)的國會上,一些議員也提到了近期在本地發生的第一和第三世界社會事件,隨zaobao.sg了解這兩個世界對類似的社會問題,所作出的迥然不同反應。
攜手跨越「兩個巨大障礙物」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在國會上談到維持宗教和諧(修正)法案時,稱讚新加坡青年錫克教徒協會的年輕人,處理本地網紅Sheena Phua引發的風波方式。
尚穆根同意錫克教諮詢理事會秘書莫敏吉星的看法,認為這些年輕人「以第一世界的反應,處理第三世界的事件。」
事緣擁有7萬多名粉絲的Sheena Phua,日前在現場觀看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F1)時,在限時動態上抱怨被突然冒出的「兩個巨大障礙物」阻擋視線。看似普通的一則抱怨文卻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她指的「障礙物」是兩個戴頭巾的男性錫克教徒。
儘管她隨後解釋她原本想表達的是兩個男子的身材十分高大,並非含有任何種族及文化偏見,但仍有不少網民不肯買帳。
第一世界反應
一群來自新加坡青年錫克教徒協會的年輕人選擇化危機為轉機,邀請Sheena Phua參觀陶納路的古瓦拉錫克廟,並向她講解錫克教的文化和歷史。
她過後發文分享了此次體驗,並指自己學到遇到困境時,並非每次都要反擊,最終同理心還是會勝出。
第三世界反應
Sheena Phua發出該則限時動態後,網上出現一票批評她對種族和宗教不敏感的言論,然而充滿情緒性字眼、甚至污言穢語的留言,對解決問題並無助益。
從煮粥煮飯看出一體兩面的新加坡

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議員迪舒沙提到烏魯班丹最近舉辦的派粥活動,並指自己受到感動。他說,米是由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捐出,阿胡達回教堂的義工負責煮粥,過後由聖依納爵堂的義工派發,不同宗教社群齊心為弱勢居民服務,展現新加坡宗教和諧的一面。
這個溫馨的煮粥、派粥畫面讓人不禁聯想起近期《聯合晚報》報道過的一則新聞。住在義順6道第461座組屋的住戶被鄰居投訴家裡頻頻傳來「煮飯的味道」,甚至驚動建屋局人員上門查看。原本在家中煮飯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住戶收到建屋局人員留下的字條後,還得上網伸冤稱自己只在家裡煮泡麵,並直呼「難道在自己家裡,連煮飯都不可以的嗎?這好荒謬!」
兩則關於溫飽的事件,顯現出兩種不同的社會層次,前者跨進了第一世界的門檻,後者令人匪夷所思。正如半個多世紀前的甘榜充滿溫情,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善待,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未必同步。許通美教授的一席話,值得每個國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