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這個字眼,以前聽到的,大多指貪官接受雙規而隔離。如今,指的是疫情期間,從國外回國的人,或此地到彼地的人,「住入」酒店或居家,呆在房間度過若干天的隔離。

(圖源:網絡)
我是11月26日凌晨從機場被接到X市MlH酒店按政府規定接受十四天隔離的。酒店看似有三星級,但我們這批人沒進酒店大堂一步,而是被帶到一個旁門,行李先被噴灑消毒,然後登記交錢。
十四天預交7000元人民幣,說是住酒店每晚350元人民幣(含早餐),餐費二頓每天70元人民幣。
夫妻可以同住一間。兄弟或姐妹就不行,得每人一間。房間的面積還可以,目測約30來平方。
我「入住」酒店至今天是第七天了,就將這些天的情況記一記,供親們參考吧。

一、污染區 酒店將隔離的地方叫「污染區」,個人覺得不大好,對我們這些辛辛苦苦回國的人員視為污染對象,無形中含有歧視的意味。如果叫「隔離區」,或叫「回國人員安置區」,我覺得就不會讓我反感。 有些網友認為,叫「污染區」並無不妥,說什麼「污染區」是醫學術語——那是他的事。願意被稱作「污染物」是他的自由。反正我認為不妥,所以再一次在本文提出來,希望有關部門,特別是防疫部門和接待酒店的領導能看到,能去污名化。

二、不得外出
酒酒店規定,不得外出,連房間門也不能出,走廊有監控,樓下有保安。因特殊情況,七天才進行一次清潔。我們進門後,就發現放了二十多瓶礦泉水、五六卷衛生紙、包餐巾紙和不少洗髮露沐浴露等。
酒店有「崴壞」,手機可以上網,中央空調。其他的配置,與以往住宿的酒店大同小異。
三、準時送餐
工作人員三餐準時送餐,放在門口的方桌上。菜色屬於快餐(套餐)式,飯量不多,菜肴不外是豬肉、雞肉、蔬菜、豆腐、草菇等,還有一點點水果。每餐菜色不同,基本可口。因為飯菜的量不多,於我來說,只吃七分飽。我只當是一次節食減肥的機遇罷了。
四、天天測體溫
天天測體溫,第三天時還抽血檢測。工作人員聽說部分是駐店醫生、護士或防疫人員,部分是酒店的員工。他們出現在我們面前時都穿防護服,戴防護鏡和口罩。對我們態度和藹,不說多餘的話。
五、可以叫外賣
你手機打開商家的app,輸入地址下單付款後,商家會將你要的物品送到酒店,酒店工作人員再送到你房間門口。
我就試著向一家超市買了一次蘋果,手機下單付款(含配送費)半小時不到,蘋果就送到。因為我已交了餐費給酒店,且飯菜也粗粗可以裹腹,我就沒叫過外賣送餐。

(圖源:網絡)
六、一次核酸檢測
我問防疫人員,隔離期最後要離開該咋辦。她回答說,離開酒店之前要核酸檢測一次,證明健康後,用專車送你到搭車(或搭飛機)的地方。
七、很寂寞
有親問,隔離會寂寞嗎?答案肯定會寂寞的。但我因為夫妻作伴,寂寞程度相對減輕。除了看電視和玩手機、與親朋微信聊天外,我看書、唱歌(手機全民K歌)、做操、跳舞、猜謎和畫畫,還有就是洗衣服啦,站在窗前眺望遠方啦,時光算不難打發。
每天偶爾打開窗(窗頁固定無法全打開,只打開四分之一的縫)和房間門,讓房間通通風,我覺得有必要。
以上我是這幾天隔離的一點體會,寫與各位親分享。

(作者:《新加坡眼》APP的文以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