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聖淘沙南灣水道出現了水質變紫、魚類死亡的現象,隨後相關部門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是因為近日持續的大暴雨造成的水質改變引起了後續問題。
事件回顧
1月5日,聖淘沙灣的居民首次注意到一股難聞的、污水般的氣味從水路傳來。隨後在1月12日,這些居民們又發現了該水域顏色變成紫色,並且他們發現了許多的死魚。

水域變成紫色,圖片來源:THE STRAITS TIMES
於是,當地的居民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倘若不加以重視,可能會發生較大的環境問題,乃至危害到人們的正常作息,於是居民聯繫相關部門彙報了相應的情況。
相關部門的效率也非常高。聖淘沙開發公司(SDC)、國家環境局(NEA)以及聖淘沙灣度假村管理公司(SCRM)立刻提取並研究了1月6日至13日期間收集的水樣本,並且將該樣本也送去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TMSI),並承諾儘快獲取研究結果。
發布聯合聲明
1月17日,SDC和NEA共同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該聲明表示經過研究,其發現從南灣水道取來進行測試的水樣有兩個明顯低於正常狀況的指標,其一是測試的水質中含鹽量非常低;其二是溶解氧含量也明顯低於正常水平,因此可推斷該原因可能是導致1月6日1月至9日期間在水路沿岸發現死亡魚類的重要原因。

魚類死亡,圖片來源:THE STRAITS TIMES
至於水域的顏色為何會發生改變,NEA補充說到:「藻是改變水域顏色的重要因素,水中較高的營養水平和有機含量引發了藻的出現。」 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也表示經過研究,他們在水樣本中發現了大量的皮藍細菌——一種藻類。因此,這基本證實了水域顏色改變的「罪魁禍首」就是藻類。

水域變成紫色:圖片來源:goody25
聲明向大家解釋了這一理論。通常來說,藻的種類和它們的色素組成會影響乃至決定水域的顏色,甚至在顏色發生變化之前,藻就已經產生了。
媒體報道後續進程
《海峽時報》早前對相關情況進行了採訪,專家稱死魚也可能是由於藍藻的呼吸或分解導致的低氧,或者是由於鰓阻塞導致的窒息。如今研究結果與專家曾表示的大致情況一致,因此幾乎可以確定藻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因素。

藻引起水域變色,圖片來源:goody25
有海洋專家稱在南灣水道發現的這些死魚中,其類別非常豐富,有兔魚、月亮魚、蝙蝠魚和皮夾克魚。那麼這些發臭的魚類又該如何進行處理呢?
《海峽時報》再次報道,表示萊坊房地產資產管理公司(Knight Frank Property Asset Management) 已於1月11日寫給了當地居民一封信,信中稱,該公司已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清理」。
相信相關媒體會持續關注該事件,也會及時報道事情處理的後續情況。新加坡雨季,降水量非常大,大家也需要注意防護,不要讓雨水打亂了原本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