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醫擅舞的巫瑪·拉詹

2020年08月05日   •   5472次閱讀

醫學是科學,舞蹈是藝術,兩個領域的技術難度都很高,因此兩者兼通的人少之又少。巫瑪·拉詹醫生是一個特出的例子:她不但能醫擅舞,還在這兩種專業上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六歲一舞驚人

巫瑪出生於一個醫學和音樂氛圍濃厚的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會唱歌和拉小提琴。他們住在東區一間有地的產業,母親在懷她時每天琴聲不斷。

1941年的一個夏天,母親帶著1歲大的巫瑪遠赴南印度的馬德里(今稱金奈)探訪祖父母。旅居期間,第二次大戰忽然爆發,新加坡淪陷。父親失蹤,母女倆被困在金奈,一呆就是5年。巫瑪說:「當時我母親懷了我的弟弟,弟弟就在金奈出生。父親下落不明,我們三個人只好寄居祖父母的家。」

那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她的姨媽當中有的是歌唱家,有的是得獎的作家,祖父拉詹博士是一位經濟學家。「我的童年生活很豐富,有機會聽音樂、觀舞蹈、看電影。我甚至有機會和他們一同去聽印度獨立運動先驅甘地的一場演講。」所幸他的父親通過緬甸公路,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在1946年到達印度,與他們團圓。同年全家人回來新加坡。在印度學過舞蹈的巫瑪登上丁路老印度廟的舞台,表演南印度古典舞,伴奏的音樂還是她母親創作的。出色的表演讓6歲的女孩就此一舞成名。

在金奈習舞得獎

巫瑪8歲時母親再次把她送去金奈,讓她接受嚴格的舞蹈訓練。

「我在一間天主教學校上課。每逢星期一、三、五我放學後就去一間古典舞學校學舞蹈,二、四、六上音樂課。聰慧的她進展神速,15歲時呈現三個半小時的畢業獨舞晚會,獲得由金奈印度藝術學校所頒發的「舞蹈瑰寶」獎狀。同年她回來新加坡。她說:「這裡師資短缺,學生也沒機會學習和現場伴唱的樂隊一起表演。」

巫瑪15歲在印度考取古典舞專業文憑

她經常受邀表演。當時男舞蹈員很缺乏,她長得高,常扮演男舞蹈員的角色,通過舞蹈演繹古典文學的片段。她為福利團體的演出籌款,也為本地和外地的舞蹈晚會做節目主持。聲名鵲起以後,她有機會到馬來西亞、香港和斯里蘭卡表演。

巫瑪說:「那時很少印度的舞蹈家來這裡授課,學生只能依靠錄好的音樂練習。我開始參加新創立的印度藝術團體的委員會,和他們分享音樂和舞蹈的經驗。」

巫瑪在聖瑪格列中學念完高中以後,上馬來亞大學念醫科,於1965年畢業。畢業後先在衛生部擔任醫務官員,後來調去衛生部屬下的學校衛生服務署(School Health Services),先是任專科主任,後來升為署長。在職期間曾出版多篇有關醫藥的文章並推行音樂治療。1996年她被調去年長者護理部門,與慈善團體合作創辦了9間療養院。

巫瑪因病放棄跳舞轉向編舞

很不幸的,在1966年6月她忽然罹患黃疸病,一病就是18個月,從此無法登台。她不願就此放棄,轉向編舞和主持古典舞晚會。她曾多次為妝藝大遊行編印度舞,也在演出中為觀眾介紹印度的樂舞。「主持節目讓我對這兩門藝術更加了解。」

協助藝理會推廣表演藝術

1977年她在印度航空公司當經理的丈夫忽然心臟病發作去世。她獨自養大兒子和女兒。「我積極投入社區志願工作,填補生活上的空虛。參與社會活動變成我放鬆的方法。」她從沒有想過再婚,很自在地養孩子、工作及當義工。

巫瑪和其他團體合作,開辦了九間療養院

1991年國家藝術理事會剛成立,她被邀參加藝術委員會,成為12個委員之一員,協助藝理會策劃藝術活動。1993年她被選為第一屆亞洲表演藝術節籌備委員會的主席。藝術節呈現來自9個國家的53項表演節目。精彩的節目受到觀眾讚賞,改變了本地觀眾向來偏重西方藝術,輕視亞洲藝術的欣賞習慣。亞洲表演藝術節兩年舉辦一次,巫瑪於1995年和1997年再次擔任籌委會主席。

他的女兒瑞卡說她能吃苦耐勞,做事非常認真。「她做起事情完全忘掉自己,我們須要提醒她把腳步放慢。」瑞卡也是一名醫生,她有一個哥哥,是一名律師,育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2000年巫瑪從衛生部退休,轉去萬佛堂(Man Fut Tang)療養院當執行總裁。

2003年她參加濱海藝術中心藝術資源委員會,義務在濱海藝術中心嘉年華會和濱海藝術中心藝術節上幫忙。

2006年她出版《終其一生為他人》,是凈潤法師(何潤好Ho Yuen Hee)的傳記。書發行後籌到10萬元,分贈給兩間慈善機構。巫瑪於2008年退休, 2011年榮獲總統頒發PBM及BBM公共服務勳章,同年出版《香料雜談》,敘述印度香料的種類和保健知識。

巫瑪接受總統頒發PBM、BBM勳章

涉及我國印度舞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這一問題,巫瑪認為:「提高藝術的水平,增加觀眾的數目並致力於普及藝術已是國家一個重要的目標。學習及表演印度舞的學生人數不少,但是極少數能夠達到國際的水平,因為他們只是把跳舞當著嗜好,不是專業。現在舞蹈技術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學的人比較多但能表演的很少。」

有關我國當前的社區醫藥水平,她說我們已經成功地達到高效率而普及化的社區醫藥服務。

退休生活

巫瑪的生活一點也不單調。她目前是國家藝術理事會藝術基金會的會員、藝理會全國印度音樂比賽的顧問、如切南區民眾俱樂部的社區藝術暨文化俱樂部的主席及小印度商聯會會員及人協時尚與生活風格組的顧問。

她說:「我正在整理我的郵票和錢幣收藏,把個人的資料輸入電腦。」

她說:「沒能繼續跳舞是我唯一的遺憾。」

「我很幸運能認識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和他們交流,一起學習。這是我最為感恩的。世界上沒什麼能代替親情和友情,音樂和舞蹈。」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379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6669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472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