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傳統估值的方法可能都低估了凈零排放目標的實際成本。
如今,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各國都在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如果要實現凈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目標,全球經濟是否準備好了充足資金?
為了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麥肯錫(McKinsey)在今年1月發布的《凈零排放:成本與回報》(The Net-Zero Transition)報告中,對2050年實現凈零目標的所需成本進行了深入分析。
去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格拉斯哥召開,約有450家總資產超過130萬億美元的金融機構和資產管理公司在會議上做出了凈零排放的承諾。每家公司都信誓旦旦,但最終他們是否能履行這些諾言呢?
麥肯錫的報告直截了當地指出了這一點。如果要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政府和企業必須進行大量資本配置,改變全球經濟狀況,因為在未來28年里,每年各機構在能源和土地利用系統上的實際支出就會達到9.2萬億美元。據估計,要實現凈零排放目標,花費的成本約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5%。從現任基礎須要增加的花費,相當於2020年全球企業一半的利潤和四分之一的稅收收入!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Joseph Cherian丨錢瑞安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金融系實踐教授
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博士
教研領域:基金管理量化投資模型、衍生品與風險管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風險、資產定價理論
Yogi Thambiah
紐約普林斯頓分析諮詢公司
Princeton Analytics & Consulting
執行長及創始人

融資缺口的歷史重演
九年前,麥肯錫估計,在2010年至2020年期間,東南亞在基礎設施上須要花費8萬億美元的資金,而且該地區也越來越需要私人企業進行融資填補這些資金缺口。然而,在2018年的最新數據中,亞洲在基礎設施項目上的可用資金卻只達到了所需資金的10%。
無論是曾經的基礎設施,還是現在的凈零排放目標,預估的成本都令人咋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否是「貪多嚼不爛」了?難道專家們不應該仔細考慮凈零排放目標和各國的財務狀況,再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嗎?如果不審慎而行,就會再次出現融資缺口的情況。
如何科學估算成本?
商學院教導我們,如果不能評估一件事情,那就無法有效管理它。那麼我們如何去估算凈零排放的成本呢?按照MBA(工商管理碩士)教科書的內容,凈現值(net present value, NPV)是估算成本的標準方法,它是以評估期內(例如2022至2050年)的時間價值調整成本和收入為基礎的。
然而,凈現值並不能讓我們靈活地調整投資決策或將投資推遲到某個特定日期,也就是所謂的柔性期權(flexibility option)。因此,在我們看來,大多數傳統估值的方法可能都低估了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的實際成本。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實物期權分析(real options analysis, ROA)的估值方法,這種方法會考慮到各種變化因素,因為世界瞬息萬變,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一些經典的資本預算方法,如凈現值,會忽略這些特徵,而ROA則具有適應這些變化的能力。一些凈零項目的風險很高,且無法改變這種特徵,這時,我們就可以直接運用ROA的方法。實際上,傳統的估值方法可能無法讓凈零投資做出最優決策。
在全球範圍內,有的國家碳排放量相對較高,有的國家則較低,因此全球不可能同時達到凈零排放的目標。對於碳排放量較低的國家來說,如果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和資金支持,就會比碳排放量較高的國家提早達成目標,而碳排放量較高的國家如果想完成凈零排放目標,則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除此之外,要實現凈零排放,最大的問題不是各國的「雄心壯志」,而是實現目標的方式。對於碳排放量高的國家來說,比如印度和中國,應該採取什麼可行、有效的方式才能達到凈零排放目標?印度也許可以注重在電力行業上減少碳排放量。目前能源價格普遍提高,使清潔能源在經濟上更具吸引力。
資產管理企業的機會
氣候變化不僅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資產所有者和管理企業在配置資本時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另外,資產管理企業還必須考慮披露氣候投資的相關信息與風險,因為這些風險將轉化成實際的投資風險。除此之外,他們還須要估算氣候投資的規模和範圍。
資產管理企業不應該只會寫一些投資政策聲明,重複凈零排放的口號,而應積極參與到全球經濟轉型的討論之中。
共同努力踐行承諾
為了進一步推動氣候活動發展,一些主要經濟體還須要融入氣候科學,因此各國 (以及資產管理行業)不僅要看到減排投資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還要言出必行。作為受託人,資產管理公司不應出現「漂綠」(greenwashing)的不良行為,更不能在可持續和凈零投資方面有過度的公關噱頭。
我們需要政府、學術界和企業共同努力,科學估算成本,在成本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減排目標,並公布明確風險,讓投資者意識到這些風險。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到氣候問題的緊迫性,制定相關經濟政策,適當推動氣候項目發展,並估算減排後的經濟增長情況,真實反映全球的經濟狀況,幫助相關部門制定合理科學的公共政策。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文標題為The true cost of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Joseph Cherian,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系實踐教授;Yogi Thambiah,紐約普林斯頓分析諮詢公司(Princeton Analytics & Consulting)執行長及創始人。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