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本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談節目「Talking Business Asia」的專訪在昨天(3月14日)播出。
李顯龍總理就全球經濟、地緣政治,新加坡採購中國科興疫苗和中美關係等課題發表看法。

針對日益政治化的冠病疫苗問題,李顯龍在節目中表示,疫苗不分國籍,沒有任何依據可以憑生產國就斷言中國疫苗必定好或不好。
他說,新加坡正在對科興疫苗進行評估,如果它在安全和效用方面都通過檢驗,新加坡就會批准採用,不論任何國家的疫苗,新加坡都會考慮使用。

訪談中,李顯龍也指出,和五年前相比,中美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加大了。
雖然這種可能性目前還不高,但他提醒,中美的對外關係都以各自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內在邏輯可能迫使它們採取強硬態度,使兩國陷入僵局及引發衝突,這些都是會輕易發生的事。

談到中美關係與第三國的選邊問題時,李顯龍重申,新加坡希望不會有須要選邊站的一天。
他說:「我們不可能選擇任何一方,因為我們與美國和中國在經濟及其他領域都有非常緊密和廣泛的合作,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我不認為只有新加坡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這是許多國家面對的共同問題。」
他說,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希望並鼓勵這兩個大國在認定對方是一個必須消滅或壓制的競爭對手之前,做出審慎周密的思考。

01. 中美關係最新進展
對於處在空前困境中的中美關係來說,近來的好消息其實不少。
美國國務院發出聲明,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將於3月18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與中國外交高層——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王毅——舉行會晤。

拜登贏得大選後,國際社會曾對他改善中美關係抱有不小的期待。但入主白宮已經有一段時間,拜登政府在對華問題上傳遞出複雜的信息,有分析人士認為,拜登基本上延續了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姿態。
相對而言,拜登政府要更為理性,也還是在講合作。
人們都在猜測,這場備受矚目的中美外交高層會晤,會帶來什麼變化?會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中美關係走出特朗普政府投下的「陰影」?

3月11日中午央視網站發出消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宣布,應美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同美方的布林肯和沙利文於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
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第一次中美外交高層的面對面接觸。第一次總是重要的,更何況中美高層之間對話停了那麼長時間。

復旦大學的張家棟教授表示,重啟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而且這種重啟一定是雙方的,雙方都想重啟。不管表面上怎麼批評對方,怎麼強硬,但是願意對話,其實就是把基調定下來。
而且,對話這種形式起碼能夠減少分歧,減少誤判。
這和美國自己宣布的一系列的文件等等也是一致的,拜登也說了,外交將是美國對外關係中的核心部分。
對話也是外交的組成部分。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認為,最近中美關係中又出現很多逆流,究竟中美關係往哪走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現在中美外交高層恢復對話,可以說中美關係的穩定性又有了希望。
《華爾街日報》援引拜登政府官員的話說,這場會晤會就雙方對各自國內政治的期望和計劃,以及國際、地區和全球目標交換意見,話題將包括新冠疫情,氣候變化,以及雙方有分歧的涉港涉台議題,以及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經濟打壓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表示,中美關係是由大框架決定的,大框架是雙方現在進入到比較長期競爭的階段,接下來要管控好競爭。
大的態勢是:不管美國喜歡我們也好,不喜歡我們也罷,美國都得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雙方對話溝通即使不順利,美國接下來都得回來跟中國打交道。
對此次對話,金燦榮認為,需要警惕美方意圖居高臨下施壓,造成其單方面受益的局面。另外,對對話抱有平常心,不管順不順暢,中美交往還要繼續。
目前中美關係的困難主要是美國造成的,美國沒有放棄居高臨下的態度。未來我們發展好了,美國最終接受了,那麼後面一切都好辦了。

02. 新加坡的立場如何?
新加坡李總理本月初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專訪。他談到中美激烈的競爭關係時強調,中美必須要共存,這對彼此與其他國家都有利。

根據通訊及新聞部提供的訪問記錄,李總理解釋,現今的中國與冷戰時期的蘇聯不同,當時蘇聯的經濟的許多方面是虛幻的,根本已支撐不下去,時任美國總統里根提出與推動「星球大戰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軍事戰略,就足以拖垮蘇聯。
反之,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活力和潛力,中國人民也積極進取。「如果有必要,他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無論如何他們不會就此放棄。」

而美國儘管目前面對嚴重的政治分裂與各種問題,但李總理指出,美國仍充滿活力,對全球人民極具吸引力,美國過去也曾從種種困難中復原。
從第三國的角度看,許多國家希望與鼓勵這兩個大國慎密思考,是否要認定對方是必須消滅或壓制的競爭對手。

李總理重申,新加坡與許多國家都與中美在經濟及其他領域,有非常緊密和廣泛的合作。新加坡不可能在中美之間選擇任何一方,在中美關係明顯惡化之際,新加坡與許多國家都共同面對進退兩難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並鼓勵這兩個大國在認定對方是一個必須消滅或壓制的競爭對手之前,做出審慎周密的思考。」
李總理說:「我不願向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建言獻策。我相信他們都有各自的考慮。儘管如此,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中國能成為一個世界各國都能接受的國家。」

李總理指出,新加坡希望與中美兩國維持友好關係,而在與大國打交道時,新加坡首先判斷什麼最符合我國的利益,然後把人民團結起來,說服他們政府的做法是正確的。
他說,新加坡必須尋找自己的道路,偶爾與中國或美國出現分歧時,明白這是不可避免的;有分歧也並不意味著彼此就是對手,大家仍可以在其他領域繼續合作,這就是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美國仍是全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扮演著決定性角色。
中國實現經濟騰飛,已經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和地區政治問題上,沒有中國的參與和合作,已經很難達成一致。
此外,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債主,同時,美國又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
中美之間的關係密切且複雜。

剛剛過去的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中美關係也經歷了建交40多年來最嚴峻的局面。
中國人常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而在2021年,我們或也將看到世界「萬象更新」,中美關係「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