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富豪把目光投向這個繁榮的東南亞國度,新加坡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兩難。一方面,外來熱錢和投資者的湧入讓這個小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富裕城市之一,房價和資產價格飆升至歪曲的高度。高額稅收和消費也讓新加坡政府的財政雄心得以滿足。

然而,當房價高漲讓新加坡中產階層深感生活成本壓力之時,貧富差距也在悄然拉大。另一方面,外資熱錢追捧的虛擬繁榮似乎並未真正推動實體經濟發展。2023年第一季度,新加坡各經濟數據雖然遙遙領先全球,但增速已跌至近年新低。高成本擠壓企業利潤,產能過剩和通縮隱患讓政府深感頭疼。新加坡這座「全球經濟之都」似已陷入熱錢繁榮的陷阱。

——01——
外資推高與政府焦慮
新加坡房價今年以來持續飆漲,這讓新加坡政府深感頭疼。作為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新加坡一直受益於外國直接投資和人才流入,但過熱的外資也帶來了房價上漲過快的副作用。新加坡房價高企的原因不難找,外國富豪和機構投資者大舉湧入新加坡房地產市場,推高了需求和價格。

全球利率低迷,許多投資者將眼光投向新加坡這個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的天堂,房地產成為最為搶手的資產配置選擇。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也讓其成為眾多外國人的首選移民和退休目的地,這進一步推高了房價。然而,外資推高房價也讓新加坡政府陷入兩難。
一方面,外資流入對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限制外資可能會打擊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房價上漲過快卻增加居民生活成本,影響社會穩定。新加坡政府屢次實施調控,提高印花稅等措施遏制投機性需求,但效果有限,原因在於外國買家較少受這些政策影響。

如何在開放外資和控制房價之間取得平衡,是新加坡未來經濟政策需要解決的 問題。單純限購似乎行不通,新加坡需要從更廣角度調控熱錢流入和維護經濟穩定。新加坡的房價之謎也許需要從全球眼光和更寬廣政策工具來解讀與應對。開放使新加坡致富,但過度開放也可能埋下經濟風險的隱患。這似乎是新加坡經濟管理需要時刻關注的重要課題。

——02——
亞洲富豪的熱門避稅天堂
近年來新加坡成亞洲富豪的熱門避稅天堂,逐漸成為全球高凈值人群最青睞的投資移民目的地,特別吸引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富豪。2022年,近6萬人獲得新加坡公民權,高凈值移民預計達3-3.5萬人。新加坡如今已是全球第五大百萬富翁聚集城市,高凈值人口近占總人口的10%。

大量中國熱錢流入新加坡,2021年中國高凈值人移民新加坡超過24億美元,推高新加坡財富。但過熱的外資流入也給新加坡帶來挑戰:房價和生活成本飛漲,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為遏制熱錢過度湧入,新加坡不得不大幅上調投資移民門檻,投資額提高4-10倍。
但數據顯示,新加坡富豪人數和財富仍在穩步上升,資產管理規模達5.4萬億新元,較2020年增加16%。外資和高凈值移民推高房價,已成新加坡經濟首要難題。過度依賴外資無疑增加經濟脆弱性,影響社會公平。新加坡政府亟需在開放和管控之間求得平衡,引導更多外資流入實體經濟,而非虛擬資產。

新加坡應借鑑香港的教訓,在發展高端金融的同時,加強監管,避免出現虛擬經濟過熱的情況。同時,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培育高附加值的實體產業,形成更為穩定的經濟增長動力,減少對熱錢的依賴,實現高質量發展。

——03——
陷入虛假繁榮?
新加坡經濟在富豪熱錢推動下陷入「虛假繁榮」?新加坡吸引全球高凈值人群爭相避稅移民,2021年新加坡高凈值人口增加約3.5萬,總數已超50萬,占總人口近10%。大量中國資金湧入新加坡,僅2021年中國高凈值人就spent逾24億美元在新加坡。然而,新加坡經濟實際上卻在疲軟。

2022年第一季度,新加坡GDP僅增0.1%,遠低於上一季的2.1%,各行業產出普遍下滑,企業信心跌至低點。但房價和生活成本卻在此時猛漲,房價2021年全年上漲逾8%。顯然,新加坡經濟已陷入「虛擬繁榮」的狀態:經濟基本面疲弱但資產價格暴漲。
這主要得益於大量外來熱錢推高房價和資產估值,但並未真正帶動經濟實體發展。高漲成本反而增加了企業運營難度,產能過剩現象更加嚴重。外資熱錢過度依賴使新加坡經濟面臨巨大風險。一旦全球經濟形勢轉差或政策環境變化,大量熱錢可能迅速外流,導致資產價格崩盤,嚴重打擊新加坡經濟。

新加坡政府必須警惕此種「虛擬繁榮」,避免經濟脫實體,確保錢流入實體經濟而非投機資產。推動產業升級,培育高附加值的實體產業,加強產業監管與引導,確保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並重,縮小貧富差距,這些才是新加坡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新加坡必須在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之間達致平衡,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這樣才能建立穩定繁榮的經濟基石。

此刻新加坡需在開放金融創新和防範風險之間尋求突破,平衡虛擬紅利與實體發展,在全球化與本土福祉間取得平衡,這些都將是新加坡未來走向的方向與關鍵。熱錢可以推動繁榮,但亦可能埋下危機。新加坡經濟奇蹟能否再續新篇章,端看政府如何操盤避開泡沫,扭轉熱錢走向實體,實現穩健發展。全球投資者也需審時度勢,理性看待新加坡曇花一現的繁榮,洞察其危中曇花。
(文章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