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家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去學習如何運用數碼。(聯合早報)
作者 宣萱
最近上了一天的實體課,發現如今的教學和以往不一樣了。
以前上課,講師會把一張張講義(有時候是寫在透明膠片上)用投影機投放在巨型布幕上,學生則會一邊聽課一邊用紙和筆做筆記。看到這裡如果產生共鳴的人,想必年歲應該不算年輕咯~
現在上課,學生最必備的工具,是手機和網絡。
不少同學把講義直接拍下來,不再用紙和筆做筆記。雖然我們都清楚寫下來比較容易記住,但為了方便,直接拍下來確實省時又快捷。
上課時,手機還有另一大用途。講師時不時就會讓學生登入某個「遊戲」網站,讓同學參與投票,表態自己的感想或處理方案等。這麼做一方面可以促進交流,另一方面也能更了解學生的強項與弱勢。

現在上課,學生最必備的工具,是手機和網絡。(海峽時報)
此外,導師還會要求學生,用手機掃二維碼,同樣是登入某些網站參與活動。
我對坐在我旁邊的那位樂齡人士深深感到同情。她上課時壓力真的很大,她不是不會,而是慢,等到她登入,大家早已經提交了。
她給我很大的觸動。 我相信她是很想與時代俱進的,但我們這個時代的步伐真的太快了,她跟不上。
其實在上課以外的情境中,現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方面面都在悄悄改變。譬如,政府發放鄰里禮券,無論是上網領取或者隨後的使用,都離不開手機和網絡。搭私召車或搭德士,付款時都是靠掃碼,或者下載手機應用程式來完成。
疫情期間,本地很多老人被迫學上網,使用視頻與家人聯繫。容不得老人家說不要學,這不是要不要學的問題,而是與時代同步必須付出的代價。

(海峽時報)
雖說活到老學到老,老人家確實應該與時俱進,但我希望年輕人能多些諒解,老人家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去學習。
偶爾我家老伴需要科技方面的協助時,我都會提醒兒子一定要有耐心。
對年輕人來說,登個網站、填個資料,都是信手拈來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對有些老人家,卻是完全陌生的世界,需要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去熟悉和適應。 我父親早年曾說過:
「你還沒老你不知道。」
其實老人家也不想落伍、不想被淘汰。但手機的螢幕太小,加上老花眼、腦筋也漸漸不好使,最後他們只好被迫放棄。
更何況,當他們好不容易才學好了一樣科技,另一個新的花樣又出現了, 永遠跟不上、永遠學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