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技術可帶來不少好處,卻也存有安全隱患。一項調查顯示,公眾是否支持無人駕駛車的使用,主要取決於這項科技的安全,而並非可帶來的經濟效益或個人資料隱私問題。
南洋理工大學的調查報告
南洋理工大學日前針對1006名新加坡人展開調查,了解他們對無人駕駛車的看法。領導調查團隊的南大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何淑儀教授指出,無人駕駛車使用人工智慧,這項科技引發的最大爭議,就是要根據價值觀、道德或社會規範作出判斷有所局限。
團隊要求調查對象閱讀關於無人駕駛車的安全性、對就業及經濟的影響,以及收集個人數據這三方面的正負面報章報道,再根據他們對一系列問題的回答,了解他們對這項科技的支持。調查報告於上個月刊登在《國際公共輿論研究刊》。

團隊發現,調查對象深知無人駕駛車可創造不少高薪職位,而且按照用戶行程及喜好等收集到的數據能為用戶提供更大出行便利及效率,不過他們在閱讀到這項科技的安全隱患後,就對無人駕駛車的印象不佳。
「這個局限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尤其是在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這也可能用來解釋調查呈現的負面安全信息,為何會對調查對象有較大影響。」
新加坡過去幾年積極研究無人駕駛車,這項科技目前在西部多個地區展開公路測試,新加坡也計劃從明年起,在三個地區提供無人駕駛巴士服務。
何淑儀指出,考慮到無人駕駛車將納入新加坡陸路交通總藍圖,作為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政策制定者急須探討如何向公眾傳達關於這項科技的相關信息。
「研究發現,消除人民對於安全的顧慮至關重要。就算所有安全措施已經到位,有關當局也必須展開公共諮詢,確保公眾關心的道德等問題,都在研發相關科技的過程中納入考量,之後才大規模採用無人駕駛車。」
無人駕駛技術發展
無人駕駛汽車是智能汽車的一種,也稱為輪式移動機器人,主要依靠車內的以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來實現無人駕駛的目的。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開始進行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實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國防科技大學在1992年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汽車。
2005年,首輛城市無人駕駛汽車在上海交通大學研製成功。
世界上最先進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測試行駛近五十萬公里,其中最後八萬公里是在沒有任何人為安全乾預措施下完成的。
新加坡大力投入無人駕駛技術
新加坡由於國土狹小,一直在限制汽車增長,對於這類自動駕駛技術一直很上心,今年1月25日更是試運行了收費無人駕駛巴士。

01 左中括號 無人駕駛巴士 左中括號
無人駕駛巴士分別在新加坡科學園2號以及裕廊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試運行,公眾可通過手機應用程式預定巴士,並支付相應費用。這標誌著無人駕駛巴士在本地進入了商業化運營的階段。
02 左中括號 新加坡科學園2號地區路線 左中括號

新加坡科學園2號地區的無人駕駛由SMRT承運,巴士行駛路線自虎豹別墅(Haw Par Villa )地鐵站開始,至科學園2號Galen大樓結束,設有6個站點。運營時間為上午10點至下午5點之間。這條路線的無人駕駛巴士身長7米,最多可承載10位乘客。
通勤者需要下載由SMRT的衍生公司MobilityX開發的Zipster應用程式來預訂搭乘路線,按趟收費,每趟收費2角。
03 左中括號 裕廊島路線 左中括號

裕廊島上的無人駕駛巴士行駛則由新捷運(SBS Transit)承運,主要為了方便在島上工作的民眾前往Oasis@SAKRA設施中心進行午餐並返回島上工作。該輛無人駕駛巴士身長12米,最多可承載26位乘客。運營時間為工作日的上午11點30分至下午2點30分之間。
兩條路線的無人駕駛巴士都由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開發並投入運營,而車上的導航系統則由地圖科技公司GPS Lands提供。
04 左中括號 安全保障 左中括號
巴士的最高時速為25公里,每輛車都將配備一名安全操作員,在意外發生時,安全員可隨時將巴士從自動駕駛模式切換為手動駕駛模式。兩條路線的無人駕駛巴士試運營將於今年4月30日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