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新加坡帶娃的不完全指南
「 一些簡單有效的遛娃心得」
作為一向身體力行的4歲娃爹,除了在新加坡忙碌的工作外,也經常關注小朋友的身心成長。從零開始的新環境和社交圈對小朋友和大人都是不小的挑戰,許多經驗都需要重新學習和積累。大半年的時間過去後,對形勢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所以來寫一篇不完全指南。如果你的娃也在讀幼兒園或者準備來讀幼兒園,希望有所幫助。歡迎交流。
01—學校生活
總體上我對新加坡幼兒園教育是比較滿意的。當然幼兒園的水平和風格跟辦學性質、管理風格、社區都有直接關係,不能一概而論。就我目前在讀的觀察而言,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
國際化
相比較上海,明顯來新加坡的國際友人還是更多一些。班級里的同學會比較多元的包括華人(中國和新加坡),日韓,印度裔,歐美。對於小朋友來說,好處自然是語言和交友面,壞處就是對語言和性格的要求也會稍高一些。見到過一些日本或者國內的小朋友語言不是很熟練一開始會比較吃力,會被老師建議去參加課外補習的情況。我在小朋友身上看到一個進步的地方是,以前在上海會因為小區里的小朋友不講中文不願意去跟他們玩,但是現在完全沒有這種問題了。
早7晚7
新加坡的本地幼兒園是早上7點到晚上7點的營業時間。除去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半是課程時間,其餘都是幫忙碌的家長們提供的免費託管服務。國際幼兒園一般沒有託管服務,三點半就放學算球了。當時選了這家私立國際園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託管服務。大部分的家長會在五點到五點半之間接娃回家。在那之前值班老師們會帶著小朋友們坐一起畫畫或者搞搞手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學期結束後學校會繼續開放幾周,提供免費的託管服務,只是沒有學業課程。一般都會把娃丟過去。學校徹底關閉後再送到一些camp。
家校互動
一個班級的主力配備通常是一個主班老師,一個副班老師和一個華文老師。有很多機會可以跟老師們1on1交流,比如學校的PTC(家長會),節日活動等都是邀請家長參加的,活動結束後都有很多時間可以交流;再比如每天接娃的時候碰到也可以交流,比較方便。
另外還可以跟校長直接交流。我剛來的時候沒摸到門路,天天薅著一個老師問問題,後來發現她是校長。無論是回郵件的速度還是每天在學校的日常管理都是忙裡忙外、身體力行,我很佩服。我經常問她的問題包括放學後的enrichment課程怎麼選,中文PreSAP和英文該選哪個,上小學該怎麼準備等等,她給了我很多幫助,非常感謝她。
另外一個就是學業報告。以前上海那個學校的學業報告質量坦白說是非常低的。不僅排版混亂,而且評價也比較不明就裡,一種複製黏貼的感覺。而這裡的報告還是比較詳細的,質量比較高。如果是像我一樣後面考慮去其它國際學校如UWC,TTS這類,學業報告還是比較重要的。
父母接送
大部分的家長都是自己接送的,甚至有不少是身上掛著一個身後再跟著一個也要自己接送。小朋友們對接送這個事情還是比較敏感的。在他們眼裡一是爸爸媽媽和阿姨接送是不一樣的,二是第一個被接走和最後一個被接走也是不一樣的。有些更敏感的小朋友會非常在意,需要多觀察。
生日會
有一個不成文的習俗是小朋友過生日的時候會邀請班級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如果參加的話,可以準備小禮物(無攀比)。如果想幫助小朋友快速認識融入新環境,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般這個聚會就是包一個遊樂場然後準備一些食物,這樣小朋友可以自己玩,家長也可以有時間聊聊天。
02—遛娃場所
一類是圖書館。開學後家長們拉了個群,基本上所有家長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說周末會去NLB(國立圖書館)。NLB有很多分部,基本上都有小朋友的專區。還有一些非NLB體系的少兒圖書館也很不錯(比如淡濱尼的社區圖書館)。圖書館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書籍量多,二是基本都有位置,非常適合消磨時間。閱讀完放在回收區讓工作人員整理即可。
第二類就是補習班。我住在「著名」的聯合廣場附近,這個廣場集合了各類教輔和才藝培訓,我也稱之為「卷王」商場。這裡面的小朋友們無論年齡長幼,要麼在補習,要麼在來回補習的路上,要麼就是在補習的間隙玩Pokemon機器。觀察下來,在K2之前補習德智體美的會多一些,但是K2後很多人就會開始卷識字、phonics、數學了。跟體制無關,政府學習和國際學校都會卷。
還有一類是戶外活動。這類設施也比較豐富。新加坡還是比較鼓勵戶外運動的。我比較喜歡的是一些開放的球場和跑道,東海岸公園,植物園等等。還有一些稍微原生態一些的如麥里芝水庫,可以去看猴子蜥蜴,當然也要注意安全。
03—遊樂場
新加坡經常下雨。下雨的時候可以去室內的一些遊樂場,不下雨的時候室外的遊樂場是非常受歡迎的,豐富且免費。
社區的遊樂場通常只有一些滑梯,蹺蹺板,鞦韆三件套的基本配置,但是會有場地給小朋友們玩抓人遊戲或者踢球騎車。對於大點的小朋友來說,社交屬性大於遊樂場設施本身。對於學業沒那麼重的幼兒園小朋友來說,每天吃完飯去遊樂場玩上一個小時是很開心的。我們家的固定時間是吃完飯的6點半到7點半,除了已經認識的一些遊樂場玩伴或者班級同學,也經常鼓勵他認識新的小朋友。有時候看到他玩到天黑回家,也會經常喚起自己小時候玩到昏天黑地的記憶。
稍大一些的公共遊樂場會有很多攀爬架,繩橋和蹦床等,趣味性和難度會增加很多。一個人solo也可以玩的很久。
再大一些的公共遊樂場會有主題性的大型設備。比如東海岸的四層樓高攀爬架,海軍部公園的滑梯等等。這些基本上可以安排半天甚至一天的活動,吃飯運動遊樂場的一條龍服務。
還有一類是類似快閃的季節性嘉年華遊樂場,有碰碰車,旋轉飛機等等。一般會搭在大型商場邊上,比如義安城門口,濱海灣等。
04—社交
通過遛娃擴大社交圈是快速融入的有效途徑。我在遊樂場認識了不少各種背景的遛娃爸爸,也交了不少朋友。無論是日韓還是印度裔或者歐美的爸爸們,大家關心的無非也就是升學,物價,衣食住行。當然碰到背景類似的也可以聊工作就業裁員潮。遛娃本身就會拉近人之間的距離。雖然工作已經需要消耗很多社交經歷,偶爾當個「社牛爸爸」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