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印度。(葉孝忠攝)
作者 葉孝忠
新加坡的小印度日前獲得權威享樂媒體「Timeout」2萬名讀者及專家的青睞,票選為全球最酷街區之一,排名第19。

小印度。(Timeout)
亞洲排名最高(第三)是柬埔寨暹粒的Wat Bo Village街區(第一個疑問是它究竟在哪裡?)。雖然這兩年吳哥窟流失了不少遊客,但Wat Bo Village依舊冒出了不少有個性的咖啡館、餐廳等。

柬埔寨 Wat Bo 村。(Timeout)
東京的下北澤排名第七,這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街區,比新宿、涉谷安靜小巧,但更好逛,二手服飾店密度高。根據Timeout,這個街區在疫情期間起了很大的變化,湧現了不少優質餐廳和咖啡館,深受獨立電影愛好者、咖啡迷和老饕的歡迎。
其他上榜的亞洲街區包括我們較為熟悉的台北西門町、香港的灣仔、排名42的峇厘島烏布,以及排名第46的曼谷通羅(Thong Lor)。全球最酷,排第一的則是墨西哥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的 Colonia Americana,太過遙不可及。
這些街區這兩年有了不少變化,或許和疫情有關,國際旅行戛然而止,加上居家辦公的潮流,讓人們更關注於自己生活的街區。沒有遊客,依舊能有機的生長,也解決了過度遊客化的問題。
最近到牛車水一帶,一些針對遊客的手信店倒閉了,但取而代之的卻是頗為時髦的咖啡館,包括The Food Peeps Coffee and Deli,有好幾次經過都擠滿了本地人。
根據Timeout的酷指數,獲選的街區都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街區里新舊交替,夜生活和街頭生活蓬勃,當然也不能缺乏價廉物美的美食。由這些上榜的街區來看,它能同時為當地人和遊客提供優質的城市生活體驗。

小印度的屠妖節市集。(海峽時報)
作為國際媒體,Timeout對小印度的推薦語,還是比較遊客化的,比如國人很熟悉的竹腳中心和慕斯達法購物中心等,對本地人而言,這個「色香味俱全」的街區,其實依舊有不少精彩角落等待你再次發掘。
上周末是屠妖節,小印度漂亮的燈飾都已經亮起,熙來攘往的街區也更具有活力,但我們不妨由一條靜悄悄正在改變中的德斯加路(Desker Road)來感受小印度生龍活虎的生命力。

小印度2022年屠妖節燈飾。(海峽時報)
德斯加路,全長約500米,這條充滿慾望的路。由南端(惹蘭勿剎路)走到北端(實龍崗路),風格截然不同,一路的風景不斷變化,可以好好探索。 先來一段歷史。
德斯加路的名字來自Henry Desker(1826-1898)。他於1840年代末從馬六甲移居新加坡,他們的祖先來自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到了馬六甲,是和當地女子通婚後生下的後裔,也是南洋地區最早的歐亞裔。Henry Desker是新加坡開埠時期最成功的肉類供應商之一,並在小印度設有屠宰場,也曾經在附近擁有不少房產。Henry Desker樂善好施,資助了不少天主教學府。
八十年代至今,德斯加路依舊有一段令人羞於啟齒的故事。 這裡也算是一個低調的紅燈區,進行著另一種「肉生意」,但這些活動並不是在路上進行,而是羅威路(Rowell Road)和德斯加路之間的後巷,兩條路背對背的店屋其後門都能通往此處。

羅威路(Rowell Road)和德斯加路之間的後巷。(葉孝忠攝)
後巷的設計有實際的功能,能防火,也能解決生理衛生問題。早年的店屋都沒有廁所,人們在木桶辦好事後,每天早上在挑糞車來收集夜香之前,把木桶就放在後巷,讓工人清除。見不得光,臭氣熏天。這些空間原有的設計,就是想要藏污納垢。

夜晚的後巷。(葉孝忠攝)
一到夜晚,小巷子人群聚集,不少人在某個店屋的後門前,東張西望,交頭接耳。明白的人自然明白髮生什麼事。
瑞春點心店

瑞春點心店。(葉孝忠攝)
同樣也是人潮聚集的,卻為了滿足另一種慾望。德斯加路口的瑞春點心店,已經是當地地標,深夜點心滿足了年輕族群越夜越蓬勃的食慾。開業自1962年,這家老點心店的招牌點心有面線糕、小籠包等口碑都不錯,把吃點心變成夜生活。
新興公司 Sin Hin & Co

新興。(葉孝忠攝)
由此走入德斯加路,遠遠就能聞到咖啡香,由如切搬過來的Sin Hin & Co,每次走過都會被濃郁的咖啡香所吸引,店面看起來只做批發,但散客也能購買,讓老闆為你現磨咖啡。自家烘焙的印尼咖啡一公斤12新幣起。
咖啡館和精品雪糕店
現在這條小路,隔三差五,就冒出一間格格不入的咖啡館或精品雪糕店或精緻的餐廳,夾雜在日常而不起眼的店鋪中。

(葉孝忠攝)
惡名昭彰的街道,逐漸引來了時髦的鄰居,時髦的鄰居甚至覺得正是它的壞名聲,讓這個選址顯得獨一無二。這個過程有個極為高雅的名字——紳士化(gentrification)。
這是一座用變化來刷存在感的城市,當你停止了變化,你就不會被看見了。
我在不久前落戶於此的Aphrodite手工雪糕店裡品嘗名為Aphrodite的雪糕。

(葉孝忠攝)
這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性愛和愛情神祗,藍紋奶酪混搭巧克力,十足重口味,正如這條街道。

取名為Aphrodite的雪糕。(葉孝忠攝)
雪糕店的概念如現今流行的草本系列,口味如茉莉香片、薰衣草、香茅和玫瑰,清新迷人,4.5分的谷歌評價,可見滿意的客人不少。如果你能猜到店裡神秘雪糕所使用的食材,就能獲得一球免費雪糕。
Ikigai Yakitori Bar 和 Allo French Restaurant
變化,是悄然無聲的。只有當你開始注意的時候,它們就不見了。它的慢,有著翻天覆地的能量。
原本有家我經常光顧的二手店突然就沒了,老闆說租金起了,租不起了;那些在街角兀自凋零的店屋,被相中後重新裝修,時間以分分秒秒月月年年,在此灌溉的斑駁,一一被驅逐了。

(葉孝忠攝)
門面上的建造年份1903被醒目的刷出來,當它的現在有價值,它的過去就會被到重視。現在它是Ikigai Yakitori Bar和法式酒館。

Ikigai Yakitori Bar和法式酒館Allo。(葉孝忠攝)
Ikigai Yakitori Bar主打日式烤串,也有釜飯、生魚片等選擇。晚上的氣氛尤其好,能坐在戶外的位置,對著人來人往無時無刻正在發生事情的街道。隔壁的Allo French Restaurant風格則類似法式小酒館,有種慵懶的情調。
「新世界盡頭」

(葉孝忠攝)
一個名為OH! Stories New World's End的店面,整成光鮮亮麗的樣子,自豪的運用沉浸式的多媒體手段,來訴說這個街區的故事。

(葉孝忠攝)
布展空間裡有設計精美的看板絢麗的燈光,有動人富有戲劇性的敘述方式,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參觀。沉浸式,聽起來蠻詭異的,我們不就已經在這條街道嗎?不就已經沉浸其中了嗎?或許我們需要一種更安全更乾淨更適合打卡的方式,才能沉浸在複雜的世界裡。

(葉孝忠攝)
這個名為「新世界盡頭」導覽之旅,讓你一邊拿著收聽器,一邊跟隨著預錄好的語音導覽,融合故事、歷史、藝術和文化的多種體驗,讓你實地探索這個街區。
99灣滷鴨店

(葉孝忠攝)
歷史悠久的99灣滷鴨店原本位於南波那維斯達路,創辦人退休後由家裡親戚接手,原本開在三龍路的金山嶺咖啡店裡,現在則搬到更為寬敞和乾淨的店屋,除了招牌滷鴨之外(起骨的鴨肉薄而嫩),也有小菜選擇,如叄巴蝦、馬來風光等。店家熱情友善的服務也令人印象深刻。
6塊錢理髮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