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5日,淡濱尼路上的其中一個坑洞。(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下雨給人們添的麻煩,還真不少。
低溫多雨的季節,道路淹水、樹幹倒塌擋道事故接連發生,衣服無法晾乾還發出異味,蔬菜水果產量減少導致價格上漲,還苦了送餐員頂著濕漉漉的天氣工作,更曾讓我國的地鐵淹水。
除此之外,雨季還會導致路面出現更多坑洞!

2023年4月5日,賽馬公會路上的其中一個坑洞。(海峽時報)
據陸路交通管理局的數據,今年首2個月偵測到1123個路面坑洞,同比去年增加了285個,多出34%。而出現更多坑洞與雨季有關,因為雨水滲入路面隙縫就會導致坑洞形成。
今年1月和2月,我國仍處於東北季候風季節多雨天氣,自大年初一開始,島國就不時在下雨。
1月農曆新年期間,新加坡經歷了兩次季風潮,許多地區大面積的持續降雨,讓我們度過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水兔年。
2月最後兩周一般都是乾燥的天氣,但今年2月降雨量卻遠高於平均水平,其中丹戎加東區的降雨量更比平均高出281%。2月28日那天,全島大範圍且持續的雷雨天氣,雨勢介於中等至大,平均降雨量超過100毫米。這更成為了2月最高的單日總降雨量,打破1995年2月4日的159.3毫米降雨量紀錄。
陸交局解釋說,旱季期間路面坑洞約200個,而雨季期間坑窪數則可達到800至1000個。
豪雨不斷的威力是不是很驚人?竟能讓坑窪數翻了四倍。
那開車人士有注意到最近路面更多坑洞嗎?
如果你沒發現,那是因為當局通常會在24小時內進行修補。
陸交局一般通過對全島9500車道公里(lane-km)道路的定期檢查,或是公眾反饋,發現路面坑洞。
而為了應對近年增長的降雨量,陸交局正在加快慢速車道的鋪路工程,因為這類車道一般有較多重型車輛行駛,車流量也較高。
陸交局說,路面潮濕也會影響坑洞的修補工程。若是連續降雨,當局會暫時修補受影響的路段,待天氣轉晴再進行較持久的路面整修。

裕廊集團去年11月起在緯壹科技城使用新型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定期道路檢查,將原需兩天的檢查及報告過程縮短至一小時。進行道路檢查的車輛只需在儀錶板上方安放高清像素的手機,人工智慧系統便能通過分析手機的實時視覺反饋,檢測到前方以及兩邊道路上的坑洞、裂縫等17種需要修復的缺陷。系統會自動拍下檢測到的道路缺陷,並將影像資料反饋給後端的電腦,經過管理員的人工核實後,自動生成完整的道路缺陷報告,以便交給承包商修復。(聯合早報)
據氣象署資料,當局觀察到新加坡過去40年的平均年降雨量和強降雨頻率呈上升趨勢。一年每小時總降雨量超過40毫米的天數(俗稱大雨),每10年增加0.8天。至於每小時總雨量超過70毫米的日數,每10年增加0.2日。
不少開車人士在網上留言說,我們繳納了這麼多路稅,擁車證又那麼貴,為什麼路面的質量還如此差?
既然知道問題所在,那麼我國是否應該改良道路設計,讓它更能承擔多雨天氣嗎?
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楚劍2021年曾指出,持久下雨會導致部分路面長時間浸泡在水裡,積水會滲入道路下方的泥土,造成道路和底下的泥土鬆軟,減弱泥土阻力,就會形成坑窪,但坑窪其實很容易修補。
他說,雖然道路可以設計成能承擔更高的濕重量,但這未必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考慮到合理的工程成本,沒有道路可以設計成百分之百零風險。
說一句公道話,路面出現損耗是很正常的,儘管今年初出現了1123個坑洞,跟2021年同期的3318個坑洞相比已經減少許多。
陸交局並沒有解釋當中的緣由,網民只好自行腦補了:是我們的路面用料更好,手工也更佳?還是經常挖路改道和鋪電線,所以路面還沒來得及出現坑洞,就已經重新鋪過了?

2023年4月5日,賽馬公會路上的另一個坑洞。(海峽時報)
無論如何,安全還是最重要的。 新加坡汽車公會建議,開車人士應多加留意前方路段是否有坑洞。
若有坑洞,開車人士不應該緊急轉向試圖避開坑洞,因為這可能導致車輛失控以及擋住其他車輛原本在行駛的路段。另外,緊急剎車的話也可能損壞車輛。
為安全起見,開車人士可放慢車速緩緩駛過坑洞。
公眾若發現任何道路問題如坑洞,可通過陸交局網站、MyTransport.SG應用的「Snap & Send」功能或「一聯通」(OneService)應用提出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