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1年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數據,在全球晶圓產能中新加坡占比約4.7%,居世界第二。新加坡這樣一個國土面積狹小國家在強手如林的集成電路行業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新加坡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發展現狀
得益於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才基礎,新加坡成為眾多全球集成電路龍頭企業布局亞洲分公司、研發中心的首要選擇之一。新加坡集成電路產業鏈涵蓋設計、製造、封測、設備等環節,是全球最重要的集成電路中轉地之一。
⬤ 設計方面
全球大部分集成電路設計龍頭企業均在新加坡設有研發中心,包括英偉達、英特爾、博通等。
⬤ 製造方面
全球集成電路龍頭企業大多在新加坡設立晶圓廠,其中包括格羅方德、美光、意法半導體、台積電、聯電等超過20家晶圓代工廠及IDM廠商。
⬤ 封測方面
新加坡本土封測企業星科晶朋、UTAC(聯合科技)曾位居全球前十大封測廠,現已均被中國企業收購。設備方面,新加坡占據全球半導體設備20%的出口份額,製造了全球大約70%的半導體引線焊接機,美國AMAT(應用材料)、KLA(科磊)、Keysight(是德科技)等國際知名設備企業均在新加坡布局,新加坡本土設備企業ASMPT(ASM太平洋科技公司)在減薄、切合、鍵合等領域的設備產品處於技術領先地位。
⬤ 材料方面
包括德國世創電子與韓國三星在新加坡合資建設半導體矽片廠,法國Soitec在新加坡建設SOI矽片生產基地。新加坡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集成電路貿易中轉站,每年進出口量占全球集成電路進出口額約10%。
(二)政策情況
新加坡已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價值鏈上占據了重要節點,這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導。
一是出台優惠稅收政策
經過多年發展,新加坡已經擁有了一套成體系的對於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包括雙重徵稅協定(DTA)網絡等。新加坡的稅收制度被視為「簡單且對投資者友好」。
新加坡應稅收入的最高公司稅率為17%,資本利得稅和股息收入稅為0%,從新加坡支付的稅後股息不徵收預扣稅。只要收入在一個總體稅率至少為15%的國家/地區被徵稅,所有外國來源的收入都可以免稅。
同時,新加坡提供健全的智慧財產權(IP)權利制度,以值得信賴的法律體系和強大的智慧財產權基礎設施為後盾,旨在鼓勵新加坡工商業的創新、創造力和發展。
新加坡完善而健全的吸引外商制度為各行各業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而以半導體行業為代表的技術、資本密集的高科技行業無疑從中受益良多。
二是建立長效機制
新加坡政府對於半導體等高科技製造業一向不吝於投資。
2020年12月,新加坡公布其國立研究基金會(NFR)「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RIE2025)。
該計劃目標是在2021~2025年間,新加坡政府將維持對研究、創新和企業的投資占該國GDP的比例為1%,即大約250億美元。
RIE投資將進一步鞏固該國在新興機會領域的競爭力,具體到半導體方面,新加坡的公共研究機構將強化在像微機電系統(MEMS)等方面的技術能力,以支持電子行業在自動駕駛汽車和醫療保健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獲取新的增長機會。

新加坡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成功經驗
(一)參與全球價值鏈
動態調整自身產業鏈定位。新加坡深度融入與綁定全球產業鏈,在避免簡單照搬西方模式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產業鏈節點優勢,根據全球化演變態勢,動態驅動其半導體價值鏈的重構與演進。
(二)政府強力主導與完善的市場機制
經共同助力產業生態系統良性發展。新加坡整個半導體產業集群生態系統都是由新加坡政府主導所形成,並在關鍵時間節點對產業生態系統要素(稅收、IP政策、穩定政府投資)進行完善與協調,結合企業的自主創新,半導體產業才得以順暢發展。
(三)先「拿來主義」務實發展應用型創新
適時促進本土自主創新形成獨特優勢。新加坡從以高度依賴歐美企業為主導的應用創新模式,逐漸轉向以本土企業內部創新為主體、國內國際協同創新相互促進的半導體「雙創新」發展格局。
內容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