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食品局每年平均接獲1萬7000起公眾反饋並展開調查,其中超過80%的反饋和食品安全有關。隨著在市場銷售的食品來源增加,當局去年就食品安全所進行的實驗室檢測就比2019年增加了約14%。
我國過去兩年,爆發食物中毒感染群有增加趨勢。 從2019年每10萬人當中的21.6人,增加到2021年的25.6人。單在2021年就有43起嚴重腸胃炎事件,其中有一半是因為學校環境不清潔導致的。
為了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積極把關和抽樣檢測是不可缺少的步驟。第一步的檢測工作, 在活家畜運到我國時就要展開。在這個階段國家公園局的動物與獸醫事務組人員會通過目測, 及早發現家畜是否出現健康問題。
國家公園局檢疫與生物安全服務處長林智健表示:「我們會監控豬只是否呈現臨床症狀,比如腳瘸、皮膚病等等。一旦發現有問題,我們就會將加以扣查、採集樣本,然後送到實驗室做進一步的化驗。」
除了截查有異樣的牲畜, 食品局屬下的國家食品科學中心也會為不同來源的食品如肉類、海鮮、蔬菜進行抽樣檢測。
我國超過90%的食物是進口的,進口量過去三年來都維持在160萬噸左右。為應對冠病疫情衝擊供應鏈的問題,我國的進口食物來源從2019年的172個國家,增加到2021年的180個。同時期,本地生產食品的農場也增加了大約18%。
隨著食品來源增加和各種風險因素考量,去年由食品局和受委託實驗室展開的檢測達到34萬5000多次,比2019年增加了約14%。
國家食品科學中心有機化學科科長沈平博士說:「 這進一步檢查會包括,比如說微生物的檢查有沒有致病的病原菌,有沒有寄生蟲等等,同時還包括這個化學污染物,比如說獸藥殘留的檢查。這兩類是最關鍵的食品安全指標。」
當局去年為進口食品所進行的實驗室檢測中,整體化驗合格率是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