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屋局:預購組屋定價以家庭收入為基準 不與成本掛鉤

建屋發展局表示,預購組屋的售價是根據買家的負擔能力制定的,而不是以成本和盈利作為衡量標準。
建屋局發表媒體聲明說,預購組屋項目的定價不與成本掛鉤,而是根據買家的收入和償還貸款比率來決定買家是否負擔得起屋價。
當局在定價時除了以項目的地點為考量,也會參考項目附近組屋的市場轉售價和項目本身的優點進行評估,然後制定津貼,以確保買家負擔得起屋價。這樣的定價模式同樣應用在「黃金地段組屋項目」上。
國大商學院金融與房地產教授錢文瀾告訴新傳媒新聞,成熟和非成熟市鎮的預購組屋價格有別,也同轉售市場有關。
「這也牽扯到公平的問題,因為預購組屋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在五年後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轉售,如果價格在預購組屋的時候不把這個考慮進去的話,什麼時候你想賣的話,那可能在成熟社區和非成熟社區預購組屋買家他們賣的時候,得到的收益是不一樣的。」
當局指出,今年上半年有至少八成領取新組屋鑰匙的購屋者動用不超過四分之一的月薪來償還組屋房貸。這意味著他們每月只需動用公積金來繳交房貸,幾乎無需動用現金。
當局的數據也顯示,國人的家庭收入中位數在過去十年的增幅達26%,而同期的成熟和非成熟市鎮新組屋的平均售價只分別增長22%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