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有家歸不了!20多年前開始在家中囤積雜物,如今雜物已經「溢出來」堵住家門口,阿嫂過去逾10年在走廊鋪紙皮當床。
這名居住在兀蘭通道第603座組屋的阿嫂,被指從20多年前開始就在家中堆積雜物,即使多次被勸阻也依然故我,如今這些雜物已經從家中溢出門外,木門被堵得嚴實,鐵門根本關不上。
《新明日報》記者前日走訪時,該名看起來年過60歲的阿嫂正睡在門外的紙皮床,只在有人經過時才會坐起來。頭髮花白的她雖然神情略顯呆滯,但看起來精神不錯。
阿嫂被問及這些雜物的來源時,僅小聲回答是從樓下撿的,並聲稱準備拿去賣。但當記者進一步追問她是否知道危險性時,阿嫂就閉口不言。

阿嫂面對記者時僅簡單回答幾句,就閉口不言。
根據觀察,阿嫂收集的物品五花八門,除了衣物,還有大量的塑料餐具、行李箱、紙皮和塑料瓶子,更有多個鮮橙放在一個箱子內,當走近時,能隱約聞到裡面有一股臭味。
不願透露姓名的鄰居說,被雜物塞滿的四房式單位是阿嫂購買的,以前曾聽聞她有工作,但不知為何突然變成這樣。
「她有一個哥哥,偶爾會來看她,但大部分時候她都是一個人。」
他說,偶爾會有義工上門送飯給阿嫂,此前也曾看過她的剩飯殘羹,鄰居因見她可憐,所以也不時會給她食物。
「她平日不會吵鬧,對人也溫和,所以鄰居不會對她有敵意,我的母親也會幫她剪頭髮,讓她保持衛生。」

大量雜物將門口堵得嚴嚴實實。
疑患囤積癖
阿嫂的行為疑是囤積癖(Hoarding)。
高級顧問心理醫生李清副教授受訪時說,囤積行為已被公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囤積癖」),或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種行為症狀。
流行病學研究估計囤積癖的流行率是2%。病情不分男女;通常在青少年期出現,病情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嚴重。囤積癖患者也可能有其他心理疾病如抑鬱、焦慮和社交恐懼症。
囤積者認為物品有其價值,對物品有強烈感情依附,避免浪費。在嚴重的情況下,囤積行為可能為患者、家人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患者鮮少求助。
在處理囤積行為個案時,需要不同機構的協調,幫助患者更了解他們的疾病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