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12月5日是聯合國大會定立的國際志願者日(International Volunteer Day)。這個在1985年定立的日子,其目的是為了肯定義工的貢獻,並鼓勵更多人加入義工的行列。
新加坡對於義工和志願服務的重視,也體現在政府為首推廣的各種社會服務項目,如新加坡青年志願團隊和社會自發組織等。

2023年配合國家生日,新加坡國慶慶典籌委會開展志願服務運動,鼓勵民眾加入義工行列,幫助有需要的群體。前總統哈莉瑪(站立者,中)聯同國慶慶典籌委會、關愛新加坡、飛躍社區服務等代表,同參與活動的居民和學生合影。(聯合早報)
這些項目培養了下一代的志願服務領袖,同時也把行善事業回歸於基層,對社會凝聚力與和諧度都打了一劑強心針。
儘管如此,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每個義工的體驗並不像宣傳所看到的那樣絢麗多彩。過度渲染某些人或組織可能造成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例如,把志願工作中遇到的不公行為正常化並視而不見,就很容易導致志願服務質量下降。
一個成功幫到對方的案例背後,往往藏著無數個失敗和處處碰釘子。
前線的義工若對機構作風心生不滿,或者在志願工作中經歷挫敗感甚至產生心理創傷後,小則造成義工的流失,大則出現匿名舉報和媒體投訴的可能。義工雖然是「免費勞工」,但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樣需要受到關注,也須得到相應的尊重。
社會企業和非營利團體的界線愈加模糊
隨著社會企業和非營利團體的界線愈加模糊,我們也看到某些所謂的社企或非營利組織的領袖們衣裝光鮮,時而像西裝筆挺的生意人,時而又像網紅一樣通過社交平台經營自己的形象,展現個人魅力來吸引更多義工。
當然,他們很可能單純只是為了維持專業形象,但在心理學上也可以解讀為過度補償某方面的缺失。這種缺失或許會成為組織風氣日後敗壞的伏筆之一。
其中一種可能性就是所謂的同理落差(empathy gap),也就是個人和他人的評價產生分歧,導致組織領袖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厭惡上。
這種分歧的根本,其實源於志願者是免費的勞工。義工往往承擔大部分的前線工作,但未必會有得到類似有薪雇員的待遇。
無償服務不等於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陳篤生醫院在2006年的「國際志願者日」邀請奪得格萊美獎的「鑄冠樂團」(Casting Crowns)來表演回饋212名義工,感謝他們無私投入了4200個小時的志願工作,平均每名義工付出了約20小時的志願服務。(海峽時報)
為了更好地管理大批義工,聽聞有些機構甚至強制志願者在受訓後必須擔任義工兩年之久,或服務達到特定時間才頒發義工證書。
然而,這也無形中嚴格管制了義工的自由。這些陋習或者「無意識」的做法,容易構成一種羞辱和壓迫的行為,並或多或少影響受益對象的服務質量。
其次,組織中實體義工和虛擬義工之間的不平等待遇也是重要問題之一。
虛擬義工在疫情期間雖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卻因為沒有實體義工那樣實地現身服務而不免受到冷落。
研究已證實,虛擬義工對組織的歸屬感和滿足感通常比實體義工低。虛擬義工多半都是技術甚至專業性質的。
目前新加坡許多義工的服務內容仍屬於不需要技術含量的工作。這本質上對義工來說是好事,因為參與的機會提高了。
然而,對於那些有技術需求的非營利團體而言,它們就不得不聘請專業人士,甚至是引進國外現有的方案來協助運營,但這就需要大筆捐款來維持。長此以往,非但不可持續也不符合經濟效益。更何況,有些專業人士和方案還存在文化和語言的差異。
小團體難以得到支援?

新加坡公共衛生理事會今年5月舉辦的「新加坡清潔日」活動,前所未有地吸引到4383名義工參與。(海峽時報)
令人欣慰的是,新加坡許多年輕人都開始投身自發組織的活動,也提出很多有創意和低成本的項目,而且大致上都可以彌補一些大型非營利團體和公共機構的技術問題。
我們也確實看到了一些通過比賽方式而誕生的社會企業和非營利團體。
然而,我們的社會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知名度不高或者沒有「業績」可言的小團體。它們在資源上並不寬裕,甚至還會經常被大機構拒於門外,有些甚至面臨被解散的命運。
一些大機構甚至會以「只和政府與註冊的慈善組織合作」為由,來拒絕與較小的團體合作。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我國鼓勵人們從基層自發組織又有何用?這何嘗不也是變相歧視的一種?
除了在倡導的內容上有些許不同之外,這些較小的組織通常都與大的非營利組織在爭取同樣群體的捐助和政府資助。由於它們規模相對小,沒有能力提供更高技術的服務而往往難以做大,於是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總體而言,諷刺的是,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恃強凌弱的縮影?
志願工作的初衷雖然是幫助社會弱勢群體,但有時候,幫助他人的人與組織反倒成了被欺壓或孤立的對象。
國際志願者日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
我相信志願工作者都值得表揚,但他們在投入工作前必須先有所覺悟,清楚知道當中所涉及的挑戰。
一名義工的心路歷程難免有血有淚。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從來都不是什麼功成名就,而是如何在逆境中失敗後,依然保留一份回饋社會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