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新加坡,素有「亞洲教育燈塔」之稱,是許多中國留學生心中的夢想之地。然而,這片教育沃土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場精心策劃的跨國詐騙風暴。

21歲的留學生小李經歷了讓人毛骨悚然的「假公安」詐騙事件,幾乎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陷入了跨國詐騙的圈套。
她被迫24小時遠程監控,手機里的所有社交軟體被強制卸載,連睡覺、上廁所也要彙報行蹤。
01 假公安詐騙的六大致命套路
身份偽造:無縫銜接的騙局
詐騙分子首先假冒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的工作人員,通過電話精準報出李同學的學生簽證信息,製造出她「涉嫌詐騙,可能會影響居留權」的恐慌。
隨後,電話轉接至「上海公安局」,並通過Skype展示逼真的警局場景、警車影像,甚至還手持加蓋公章的「逮捕令」,讓李同學深信不疑。
信息轟炸:隱私數據的精準打擊
詐騙分子不僅掌握了李同學的基本信息,還能夠精準報出她父母的工作單位、職位,以及妹妹的學籍信息。
這些信息讓李同學感到無法逃避的壓力,也讓她對整個事件產生了恐懼。通過非法渠道獲取這些個人信息,詐騙者能夠利用心理戰術突破防線。

認知隔絕:封閉式「辦案空間」
為了讓李同學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詐騙分子強制要求卸載小紅書、抖音等社交應用,並通過Skype全天候視頻監控,禁止她與家人、朋友溝通。
此外,詐騙者還編造了「保密協議」,要求李同學簽署,這種「封閉式」管理讓李同學陷入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中。
心理施壓:製造恐慌的刑事案件
詐騙者編造了「跨國洗錢案致人自殺」的虛假故事,並威脅李同學,如果不配合,將面臨「強制居留」。
通過展示偽造的反詐教育視頻,這種恐嚇手段不斷加強「執法者」權威的假象。
場景滲透:虛實結合的欺詐手法
詐騙集團甚至派出了操中國口音的「便衣警察」到李同學的住所樓下進行所謂的「執法」行為。
這種虛實結合的方式讓李同學更難分辨真假,深陷其中。

資金收割:層層轉帳話術
詐騙者設下重重陷阱,謊稱「銀行實習保證金」讓李同學的父母匯款,甚至要求李同學攜帶現金跨境交付「便衣警察」。
此外,他們還誘導李同學進行網絡貸款、支付「保釋金」,或者「驗證資金」的轉帳,偽裝成一系列看似合理的行為。
02 觸目驚心的詐騙暗網:2025年最新數據
根據新加坡警察部隊最新統計,2025年前三季度,新加坡接獲417起假冒政府官員的詐騙報案,同比上升了35.4%。
這些案件總涉案金額達到5380萬新元,其中單筆案件的損失金額高達87萬新元。
而留學生群體的詐騙比例,從2024年的23%飆升至41%。
值得注意的是,詐騙成功的時間中位數已經縮短至9.3天,詐騙者已經具備了更高的「效率」。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特別警示

政府機構不會要求你進行螢幕共享或視頻監控。
執法部門不會進行「線上跨國辦案」。
所有要求卸載社交應用的行為都可疑,極有可能是詐騙。
切勿相信任何形式的「保密轉帳」要求。
03 生死時速:李同學的絕地反殺
當李同學快要轉帳時,她通過備用設備查證了整個事件的真相,及時識破了騙局。
在險些掉入陷阱的瞬間,她的反應無疑為其他留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她的自救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關鍵步驟:
設立信息驗證通道:在非監控設備上尋找可驗證信息的渠道。
斷開網絡連接:當發現異常情況時,立刻切斷網絡,避免信息泄露。
尋求幫助:立即撥打新加坡的反詐騙熱線(1800-722-6688)尋求警方幫助。
向學校尋求庇護:在無法擺脫困境時,立刻聯繫學校的安全部門,尋求緊急援助。
即便最後沒有造成經濟損失,李同學還是決定將此事件備案,以便為他人提供警示。
04 防詐指南:留學生和家長的五把安全鎖
為了保護自己不受詐騙侵害,留學生和家長可以採取以下幾條防範措施:
給留學生的安全建議
設置緊急聯繫人「安全暗語」:確保在緊急時能夠與家人、朋友通過暗號溝通。
定期更新設備防病毒軟體:確保設備始終處於安全狀態。
重要證件分級保管:個人證件和重要信息要分散存放,避免一次性泄露。
參加學校組織的反詐演練:通過演練提升應急處理能力。
給家長的安全建議
建立「三不原則」:不輕信、不慌張、不轉帳,保持理性。
掌握子女的課程表及社交帳號:了解孩子的日常和社交圈,有助於識別異常。
與學校建立直接溝通渠道:確保學校可以及時向家長報告任何緊急情況。
準備備用應急資金通道:為突發事件準備好資金支持,以應對各種可能的情況。
結語
李同學最終通過備用電腦看到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發布的防詐公告,距離可能的百萬資金損失僅差3小時。
這一事件警示我們,隨著留學的數字化進程加速,留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需要時刻提升。
牢記,真正的執法人員永遠不會要求你與世界斷絕聯繫——保持清醒、保持連接,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的光芒照亮你求學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