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全球經濟機構在5月份發布了《亞洲新飛雁》報告,報告借用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於1935年提出的「雁行模式」分析了目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最新趨勢。這一模式最初用於解釋二戰後日本如何將生產轉移到其他亞洲經濟體,並幫助新加坡、韓國等地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俄烏衝突和新冠疫情等事件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為新一代的「飛雁」提供了機遇。

圖源:CNA
在當前的全球供應鏈持續重組過程中,亞洲國家如印度、越南和馬來西亞正在成為主要的受益者。隨著亞洲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價值鏈中,預計這些國家將在2030年實現出口的顯著增長。
報告分析了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流向,儘管中國仍然吸引著全球10%的FDI,但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已經占據了更大的份額,其FDI占比從2010年的15%上升到了2022年的32%,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和越南是吸收FDI最多的國家。
報告還調查了約130家跨國公司,以了解供應鏈轉移的最新動態,其中有28家計劃在印度設立或擴大生產設施,其次是越南的23家、墨西哥的19家,而泰國、印尼和新加坡則分別有16家、9家和5家。
亞洲成為全球供應鏈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報告分析指出,受益國的變化是由於最初的貿易轉移和回流現象已經被更具戰略性的供應鏈轉移決策所取代。另外,供應鏈轉移的行業也發生了變化,2019年主要集中在電子和服裝業,而現在則有超過半數涉及到汽車及零部件和電子業,此外還有一部分屬於服裝及玩具、資本品、耐用消費品和半導體業。綜合這兩方面信息可以看出,亞洲仍然是全球供應鏈轉移的最大受益者,其中獲得最多投資、最受跨國公司青睞的印度、越南和馬來西亞,被視為本輪供應鏈轉移機遇的新「飛雁」。
報告預計,印度、越南和馬來西亞三國的出口將以超過10%的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增長,這意味著到了2030年,這三國的出口總額都將在2023年的基礎上翻倍,分別達到8350億美元、7510億美元和6520億美元。

圖源:FACEBOOK
根據野村針對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中國是大多數新投資的最大投資者,這表明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已發生變化,正在成為「頭雁」。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協地區,尤其是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且集中在汽車和電子業;作為第二大投資者的美國,則有近半數投資位於印度,其他則相對均勻地分布在東協。
報告強調,儘管中國的角色在全球經濟中發生了轉變,但其在全球生產中的核心地位並未動搖,中國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能夠大量生產出既優質又價格合理的產品,這是目前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此外,亞洲其他國家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從中國進口關鍵的中間產品,這也凸顯了中國在區域供應鏈中的重要性。
亞洲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一點可以從亞洲在全球價值鏈參與指數(GVC participation index)中的高參與度得到印證。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更新至2020年的數據,亞洲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普遍較高,尤其是新加坡和越南,其參與度分別達到了60.1%和58.8%。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參與度分別為34.5%和24.6%,這進一步凸顯了亞洲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重要地位。
新加坡應抓住先進位造業的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貿易放緩、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亞洲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與2010年相比仍小幅下降,儘管如此,亞洲出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前向參與度(forward participation),即出口中境內增加值(domestic value added)占總出口值的比重卻在增加。以新加坡為例,2010年這一比率為46%,而到了2020年則達到了56%,這表明新加坡在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滙豐銀行東協經濟學家劉韻指出,與本地區同行相比,新加坡的製造業側重於生產更複雜的產品,以電子業為例,新加坡仍在不斷獲得科技巨頭的大量投資,生產技術先進和複雜的晶片,這種專注於高端製造業的戰略使新加坡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了有利位置。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政府發布的「製造業2030願景」旨在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和增值能力。該願景的總體目標是要在10年內,把製造業增值提高50%,同時確保製造業對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保持在20%左右。這一願景的實施將為生物醫藥、電子和半導體等產業帶來特殊優勢,推動這些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作為東南亞最成熟的經濟體,新加坡還可以挖掘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經濟方面的機會,並促進本區域的綠色貿易合作。新加坡健全的法律和監管框架為企業提供了穩定性,而其他國家則可以通過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豐富的勞動力做出貢獻,這種互補性將有助於加強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共同提升亞洲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如果您計劃拓展國際市場,我們提供全面服務,包括企業架構諮詢、在新加坡註冊公司、提供新加坡本地董事、開設新加坡銀行帳戶、稅務籌劃和申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