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瑞士銀行2024年的最新數據,新加坡的人均收入超越美國,達到8.85萬美元,表現上看,這是一個相當可喜的數字,能直觀反映新加坡經濟的大環境。我覺得吧,平均數這個,看看就好,千萬不要自嗨,你要知道,新加坡頂級富豪雲集,收入差距還是蠻大的,僅看「平均數」,意義不大,就像不少人調侃的,如果多幾個馬雲移民過來,那麼在新加坡,人均百萬 美金不是夢。所以,在看這些大方面的同時,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每個普通的個體。
就在新加坡實地工作生活的上班族而言,在外人看到的光鮮亮麗的背後,是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高昂的生活成本,越來越貴的房子,越來越卷的孩子教育,以及越來繁重的家庭負擔,換句話說,普通人若沒有「躺平」的資本,那麼面對的或面臨的,終究要度過的,會是滿具挑戰和壓力的一生。所以,作為生活在新加坡的年輕人,要考慮裝備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擁有為自己兜底的能力,只有自己站穩了,家人才會更安心。
那麼,該如何為自己兜底呢?我覺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

首先,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並為自己帶來價值,這包括學歷方面的提升,也有技能方面的培養。像我不少朋友,在邊工作,邊攻讀新加坡的碩士,努力拿到更高的學位,一方面可升職加薪,也是為自己以後爭取更多的選擇權和主動權,畢竟新加坡沒有鐵飯碗,沒有安穩的工作,需要從長計議;也有一些朋友,在工作之餘,報讀或自學一些技能課程,比如攝影、視頻剪輯、軟體開發等這些,甚至有些已經可以賺錢,學習這些技能,可以預備某一天,當主業不能持續的時候,那麼這些所謂的副業,或許可以養活自己。
有人可能會說了,現在工作那麼忙,回到家裡又要照顧孩子,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搞這些?其實吧,這就因人而異了,時間真的都是擠出來的,我有朋友每天早上5點準點起床,雷打不動,這樣就比多數人每天多出了2-3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安排一些學習和健身,並一直這麼堅持著,我覺得很值得大家學習,包括我在內,我相信強大的自律,一定會給你創造價值,只是時間或早或晚而已。

其次,增加收入來源。話說,為自己兜底的資本是什麼?通俗點,那就是「錢」,當然凡事不能全看錢,但沒有足夠的儲備,真的寸步難行。所謂兜底,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即是儘可能多的累積財富。這就需要在主業之外,開拓更多的收入來源。一些朋友,可能像我一樣,也在運營有自己的自媒體頻道,通過日常分享來獲取流量,甚至有些已從兼職自媒體慢慢變成了全職,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增加收入的方式有很多種,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去挖掘和慢慢嘗試,努力邁出第一步,後面就容易了。
除此之外,在新加坡,不少人有投資和理財的習慣,通過投資和理財,來實現被動收入和財富增值,我有不少朋友和客戶,多年以前,他的理財收入就遠遠超過了工資收入,很不錯,對吧?有人可能說了,自己要懂這個這行,不少人也想做投資和理財,但是自身不太懂,或者壓根不了解,那該怎麼做的,這方面下面我會專門提及。
再次,我想談談保險。對普通上班族而言,保險可能會比努力工作更重要,平時辛苦操勞、累死累活,一場意外或一次重病,可能會讓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一夜歸零。不少人會說了,現在掙得不算多,開銷又很大,哪有那麼多閒錢配置保險,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越是這種情況,越應該配置保險。如果你已經財務自由,卡上有幾千萬上億的閒散資金,那麼真的是愛買不買,因為萬一得了什麼病,看病的花銷對自身和家庭都影響不大,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上班族,一場重病,真的可能會摧毀一個家庭。

如果現在告訴你,住院險、意外險和重疾險這些醫療保險,可以為你兜底,那麼你還會拒絕嗎?就上面這些醫療保險而言,其實並不貴,像新加坡的住院險,每年可以50-200萬新幣的住院手術理賠額度;重疾險會比住院險稍貴一些,若保額50萬新幣,不小心患病,那麼可以獲得保險公司一次性的賠付,可足以應對患病無工作、無收入期間的家庭開銷和治療費用,可以更安心養病。
如果沒有保險,試想一下,新加坡動輒就是天價的醫療費,結果會是這樣?任何時候,有50萬的保額比找50萬現金要容易得多。所謂保險的兜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我想聊聊理財。生活在新加坡,有一個普遍共識,那就是生活成本高、各類開銷大,需要在我們還能賺錢的時候,趁早為未來做好預備。換句話說,不僅要工作賺錢,還要讓自己賺的錢生錢,直白點說,這就是理財。話說,該如何理財,該理什麼財呢?
關於理財,有兩個原則分享給大家。第一,選擇自己認知和理解範圍之內的理財。如果你要做的理財,恰好是你的專業領域,這是最理想的狀況,如果是在你的專業和認知之外,而你有嘗試理解,但還是沒能搞明白,那說明你不太適合;二是,理財要符合自身的風險偏好或要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之內,一個產品的風險高低,對應的是你風險承受力的大小。如果你只能接受保證的收益,那麼讓你去炒股或去投資基金,這就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

如果孩子年齡還小,想為孩子預備儲蓄金或教育金,是為未來準備的,那麼可考慮做中長期儲蓄或投資連結險,每年或每月固定將閒錢投入進去即可,金額不在於多少,貴在長期堅持,可實現長期「複利」的效果。
如果考慮未來的退休規劃,首先確保方案要足夠穩健,畢竟退休的事情馬虎不得,需要一定的收益保證,那麼可考慮年金或長期儲蓄,這樣會有一份穩健的退休金保障,很多人要的就是這種可預見的穩定和安心。
如果是單純追求財富增值,暫時用不到,未來也沒有明確需求,那麼可考慮長期的投資連接險,一方面有保險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長期收益是相對不錯的,或者考慮做基金定投,有專業投資顧問管理,更有保障。
還有朋友會有財富傳承的需求,就是想在自己積蓄充裕的時候,為家人和孩子提早預備一筆錢,這是百年之後留給孩子的財富,那麼可考慮做一份終身壽險。

理財並不神秘,人人可以做,只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而已。再次強調一點,理財不在於金額多少,而在於是否堅持,在於何時開始,還是那句話,最好的投資時機有兩個,一個是二十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
總結一下,所謂的兜底,不外乎憑藉自身努力和依靠外界輔助兩種方式,提升個人能力,來增加收入來源,這是靠自己,而保險是外界的重要輔助,是將未來可能的風險,提前轉移給保險公司來承擔,理財是通過第三方的途徑來為自己增值。
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在新加坡,被稱作夾心層一代,確實不容易,這次需要早做預備,努力具備為自己兜底的能力,然後才能為家人兜底,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