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根,那麼歷史文化街區就如同這座城市的族譜,一處處都寫滿了人們的集體記憶。讓歷史文化街區融入現代城市格局,其意義不僅在於歷史文脈的傳承,還是對經濟發展質量的追求。文化為媒,商業以歷史文化街區為橋,一手向歷史致敬,一手開啟未來之門。
歷史文化街區的興盛來源於旅遊業與商業的跨界融合。將繁榮向上並具有體驗感的旅遊業和帶有生命力的商業跨界融合,歷史文化街區才能受本地市民擁躉、受業界讚賞。本文以「新加坡克拉碼頭」為例分析探討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活態保護。
新加坡克拉碼頭介紹
克拉碼頭位居新加坡中心區位,坐落在新加坡河畔,總占地50多畝。曾是用來卸貨的一個小碼頭,經過開發後,這個碼頭已經今非昔比了,這裡成為了新加坡市區最新的一個娛樂場所,由五座擁有超過60間倉庫和店屋的彩色建築所組成,這五座建築都保有其19世紀的原貌,顯現出當年碼頭、倉庫歷經滄桑的內涵。作為新加坡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街區,克拉碼頭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由凱德置地耗資8500萬新幣進行保護性改造開發。如今,已實現了當初將其打造成為「新加坡首要餐飲娛樂生活景點」的願景。

圖1 新加坡克拉碼頭行政圖
克拉碼頭空間規劃
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克拉碼頭的再造開發在原貌修復保護舊建築的同時,充分根據現代城市的需求對建築空間外部色彩、燈光、景觀,進行了現代創意設計,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協調融合。既能對舊有建築實現完整保護;亦能通過現代技術景觀的創意設計,讓舊建築煥發出新風采,與現代景觀充分融合、映襯、協調,營造出適合現代城市風貌的獨特氛圍空間。老倉庫建築磚瓦材料以玻璃、塑料為主配合以大面積的鋼框架,如此突兀的材質強烈對比,正是克拉碼頭樂於呈現的一種現代與傳統的碰撞。


圖2 克拉碼頭建築風格
丨混用建築色彩
建築色彩與建築本身是互相依存的。如果沒有建築,色彩就沒有依託;而沒了色彩,建築就少了裝飾。建築本身是離不開色彩的,因而色彩就成為表達建築心情最直接的方式。在普遍的商業建築應用中,建築物的牆體都強調運用過渡色,以淡雅色彩為主。而克拉碼頭則反其道而行之,用色極盡大膽,暖紅色的牆體,配以草綠色的門窗;粉色和天藍色交織的牆面,充滿童趣、活悅的感覺。
不同的區域順應著不同的顏色而區分開來,這些美麗卻不張揚的顏色不僅將克拉碼頭裝點得美輪美奐,而且它們也猶如夜晚從餐廳或酒吧內飄出的活力動感的音符一樣,將這裡的休閒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郁。而商業的識別性,也在這富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鮮艷色彩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圖3:多彩的建築風格
丨光與電炫彩互動
克拉碼頭改造的最大創意,在於對現代光電科技的設計應用之中。五彩繽紛、變幻多姿的彩光照明技術,真正讓克拉碼頭的夜晚「越夜越美麗」。五棟建築構成的建築群在各色燈光的照射下,五彩繽紛。克拉碼頭的天棚是它的一大特色,綿延不絕的排布幾乎覆蓋了整個碼頭區域,為氣候多變的新加坡遮風擋雨。白天的頂棚,通透無奇;而一到夜晚,它也開始綻放出迷人的魔力,隨著節奏,變幻出不同的色彩,極具風情。人類與生俱來便擁有「向光性」,克拉碼頭的商業地標效應在這燈光的映襯下,即刻間得到展示。加之原本就透視的玻璃幕牆內映襯出的點點星光,休閒氛圍在克拉碼頭髮揮得淋漓盡致。成為人們的視線聚焦點。


圖4:克拉碼頭絢爛的夜景
旅遊節能環保設計
丨扇風系統
克拉碼頭最成功的便是對於自然風的導入,運行「文丘里效應」,即當空氣從一個比較廣大的空間流向比較狹窄的埠時,產生的吸風作用使空氣流動自然加速。面朝河流的克拉碼頭便是通過對於此原理的合理運用,加之每個頂棚都裝有的風扇裝置,使得風在行進中到達克拉碼頭就自然加速,促進街道上空氣的流通,既達到生理上的涼爽感覺,也有效地起到了節能的作用。
丨「水立方」天棚
碼頭天棚材料選擇了可再循環利用的ETFE膜,這也是「水立方」的膜結構使用材料,這造型獨特的膜制遮陽設施,像一把把巨大透明的遮陽傘,把建築、步行街、行道樹全部遮蓋,起到了遮陽、擋雨的作用。如此巨大的透明「帳篷」引入自然光線,讓街道保持自然風貌,又使碼頭的休閒商業活動不受氣候的影響。
丨降溫「噴水池」
克拉碼頭噴水池內的水全部來自於地下,溫度保持在16攝氏度,當河面的風吹拂而來,碼頭的溫度會瞬間下降。創造這舒爽宜人的28攝氏度恆溫。克拉碼頭摒棄了將產生巨大能耗的露天空調降溫,採用了被動式環境控制法,在儘可能降低運行能耗的條件下,創造出適宜的室內外物理環境。

圖5:降溫噴泉
商業開發及運營模式
曾經的克拉碼頭,秉承著傳統業態配置特點,著重於零售購物,輔以餐飲、娛樂,缺乏商業特色。2006年開始的二次改造不僅僅是對於建築外觀的改造,更是對於業態的一次大調整,將原本所占比重最大的零售購物這顆大樹幾乎全部「砍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餐飲和娛樂項目。
丨娛樂部分
克拉碼頭除了成功引入倫敦Ministry of Sound這一世界級娛樂場所,還引進了其它幾個國際時尚娛樂品牌,同時還利用周邊綠化區引入G-max笨豬跳等極限娛樂項目。事實也驗證了這一策略的可行性,開業伊始,便輕鬆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國內外顧客紛至沓來。
丨餐飲部分
克拉碼頭的餐飲其實更像是一個世界餐飲的集聚地,有瑞士料理、波斯料理、日本料理、中華料理、古巴料理、印尼料理,不定時地還會舉辦德國啤酒節等風格各異的活動來吸引人們駐足。
「餐飲45%、娛樂20%、酒吧20%、零售4%、加之少量辦公」構成了如今的克拉碼頭。可以說它極富創意的改造成就了如今這一堪稱經典的商業作品,使其躍然成為新加坡最頂尖的餐飲娛樂休閒廣場。
歷史文化街區開發保護借鑑
1. 保護開發的理念要創新
對歷史街區、古城鎮保護開發的理念要創新,要充分理解歷史傳統街區建築等對於現代城市發展的價值作用,進行歷史街區的保護開發是為了更好的推動城市向現代化發展。開發歷史文化街區,首先要保護歷史街區的歷史風貌特色,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協調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矛盾,提升街區環境,完善街區公共服務設施,使歷史街區重新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並保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
2. 歷史文化街區要重視持續運營
歷史街區開發模式不能只重建設形象,不重視持續運營。現在國內大多歷史街區和古城古鎮主要由政府主導進行開發,開發中重視形式大於經營、或者疏於後期管理,導致古城鎮很難有持續發展。
而克拉碼頭的改造開發是持續的,從1960年代開始,就在不斷的根據城市發展、內部經營狀況進行持續的開發調整。不僅五年一次對老建築外觀進行修繕、刷漆;還會對內部經營業態結合市場消費需求變化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保證了克拉碼頭持續幾十年不變的吸引力。
3. 整合多方資源,打造國際品牌
要能夠整合國際資源、打造國際品質,才能實現國際營銷、吸引國際消費。克拉碼頭的設計團隊、內部業態核心旗艦店都是國際知名品牌機構。一方面國際團隊保證了項目的特色、標誌和品質;另一方面是他們帶來了國際化的市場客群。同時通過市場客群的宣傳效應,實現了項目的國際營銷和知名度。

圖6:克拉碼頭豐富的商業形態

歷史文化街區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居民參與」的街區開發模式。街區內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的修繕整治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承擔,政府成立專門的街區保護工作委員會,負責對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築的修復和日常維護。吸引社會資金入股,對核心保護範圍外的地塊可以進行適度規模的商業開發,提升街區居住品質,將土地出讓所得收入用於改善街區環境,完善相關配套。
要把握歷史街區開發的三大關鍵環節和階段,一是建築空間復建創新,打造獨具文化內涵和形象特色的建築,如克拉碼頭老倉庫建築與濱河「蓮葉傘」、街頂「水立方」等形成了克拉碼頭獨有的形象標誌;二是開發經營業態的復活經營,構建具有獨特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業態組合。「餐飲45%、娛樂20%、酒吧20%、零售4%,加之少量辦公」成為今天克拉碼頭最適合的經營業態組合。三是通過歷史街區項目開發帶動周邊城區整體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