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孩子的這類照片,現在或許覺得可愛,孩子長大後未必同意。(新報)
作者 許耀泉
在社交媒體時代,分享孩子照片的人應該不少。
有人從孩子只是超聲波掃描照片里的一個小白點就小心翼翼地記錄小生命;有人全家出遊就曬出一家人笑容美得冒泡、甜死人不償命的一張張靚照;更有人在孩子得獎、學會騎腳車等各項人生里程碑從不忘記貼上照片,再奉送幾句自己為人父母的感慨......
就算沒有這種風花雪月,至少也會在佳節期間貼個全家福,相信這幾天來大家的社媒帳號都被朋友們全家盛裝拜年的照片洗版了。
先別質疑紅螞蟻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父母在網上透過視頻、照片和文字分享兒女近況的確是個普遍現象,為了形容這些「分享父母」,牛津英語詞典還在2022年6月收錄了sharenting(即「share」和」parenting「的合成詞)這個新詞條。
家長分享的無論是兒女的人生里程碑或日常點滴,許多時候純粹是想分享為人父母的驕傲或喜悅,也可能只是想藉助社交媒體平台的回憶功能,讓自己在每年的某一天能再度看到同一篇貼文,回想起當天的美好回憶。
問題是,家長們在沉浸在一片溫馨情緒的時候,未必會意識到:
有心人士可以輕易地通過家長的社媒貼文獲取孩子們的肖像、名字和生日,配合其他線上或線下的信息加以拼湊,整理出孩子的詳細資料。

不法之徒能輕易從父母的社交媒體帳號中獲取關於孩子的資料。(法新社)
早在2018年,英國巴克萊銀行就預測,到了2030年,每三起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身份欺詐案當中,將有兩起是起源於父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關於他們的內容。
本地社會福利團體觸愛社會服務(TOUCH Community Services)的Shem Yao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做了進一步分析:
「人們不但會知道你的孩子的長相,還會掌握他們的名字、就讀的學校,甚至日常作息......甚至利用你們家庭汽車的顏色和孩子朋友的名字等細節,來博取孩子的信任。」
在詐騙案日益猖獗、深度造假(deep fake)科技越發逼真的今天,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在網際網路時代中成長,上網更新動態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的家長,該如何保護兒女呢?
Shem Yao建議,不要在社交媒體分享孩子們穿上校服的畫面,也不要分享他們確切的生日。
一些網絡安全網站也建議關閉攝影應用程式的地理標記功能(geotagging),避免不法之徒輕易知曉你的所在之處。
多倫多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Katie Mackinnon在學術網站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評論中指出,當一個網站或網絡平台終止服務(sunset)後,其資料該如何處置,是該公司職員的臨時決定,而即使該平台為用戶提供隱私相關、甚至刪除數據的選項,也並不代表用戶能將這些數據從公司內部的資料庫中完全刪除。
借紅螞蟻一位小夥伴的一句話,就是: 「即使刪了貼文,它還是會在網上的某個角落開開心心地活下去」。

刪除一篇貼文,不一定代表它會就此消失於網際網路。(截圖)
比這些還重要的,或許是保護孩子未來的形象。 父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孩子們的信息,無異於塑造孩子在數碼世界的形象,而且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這個形象還是會一直存在。
現在貼上一張幼兒第一次坐在馬桶上的照片或許會引來一連串「好可愛!萌萌噠!」的留言,但那未必是你的孩子日後會認同的形象。
步入青少年時期的十多歲孩子,更可能會特別關注隱私,並擔心他們的朋友會如何看待他們在網上的形象。
而這個形象說不定還會影響孩子們的職業生涯,因為孩子步入社會應徵工作的時候,招聘機構也可能在網上搜索關於他們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