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會三讀通過《牙醫註冊(修正)法案》。從2029年起,所有海外牙科畢業生必須參與資格鑑定考試,才能在本地註冊成為牙醫。
新加坡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在法案二讀時指出,在2019年,本地共有2475名牙醫,當中36%是海外受訓的牙醫,比2008年的20%來得高。
新加坡規定:在海外學府畢業的牙醫要在本地行醫,就得先成為有條件註冊牙醫,並經過大約兩年的監督執業後,才能正式註冊成為牙醫。但如果申請者的文憑來自牙科理事會認可的大學名單,無需參與考試就可以申請在本地行醫。
許寶琨說,為了確保海外畢業生同本地畢業生的水準一致,政府決定修正法案,要求所有海外畢業生在本地申請行醫時,都必須參加鑑定考試,以確保所有海外畢業生熟悉在本地行醫的要求。
許寶琨舉例說,本地牙科課程近期更關注普通牙科的核心臨床技能,同時考慮到新加坡人口變化趨勢而更注重老年牙科。
在修正案下,受牙科理事會認可的海外大學畢業生可以直接參與鑑定考試,其他海外畢業生則需經由牙科理事會審批,才能參加考試。當局也會檢討受認可的大學名單和加以更新。
對於一些資源不足的小國而言,公立醫療系統求才若渴,引進海外醫生執業被視為紓困措施之一,新加坡也是如此,很早便設立了一項引入海外醫生的模式。
新加坡引入海外醫生的模式
新加坡訂立了一份認可海外醫學院學位的名單,名單中的畢業生可免試申請,無異於當地大學醫科畢業生。
但該模式並非只是開門就算,要求擬在當地執業的海外受訓醫生,需先成為有條件註冊(Conditional Registration)醫生,在指定的醫療機構工作,並受一定年期的監督,若沒有專科資格的非新加坡籍海外受訓醫生,臨床監督期長達4年,才可獲當地監管機構考慮發出正式註冊(Full Registration)。
英語語言能力為五項條件之一,如需至少在雅思四個範疇均至少取得7分的中上水平。
然而這一份名單從2020年起被削減了三分之一……
新加坡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與新加坡醫藥理事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表示,為滿足新加坡人與時俱進的醫療需求和繼續確保在本地執業的海外受訓醫生的素質,新加坡醫藥理事會決定將符合基本醫學資格、可登記就讀的海外醫科學校名單,從160所減少到103所,減少了37%!這份名單已於2020年1月1日起生效。

不過新加坡衛生部也給予了一定的緩衝期限,那些在2020年1月之前被不在名單內的學校錄取的新加坡公民(SC)和永久居民(PR)學生,或正在受影響學校就讀的學生,將不會受到這項名單更動的影響。
在除名名單上的醫學院,包括澳大利亞的南澳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日本北海道大學、中國大陸的中山大學及浙江大學、中國台灣的長庚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等。
中國這7所醫學院受新加坡衛生部承認學歷:
中國大陸受承認的醫科學院有:北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港台地區受承認的醫科學院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為何削減名單
從2003年開始,新加坡便檢討外國醫學院名單,至今已進行六輪檢討。當時,為了疏緩本地醫院人手短缺,以及讓更多初級醫生有時間完成專科訓練,新加坡逐漸擴大受承認的海外醫學院名單,從原來的約20所猛增至此前的160所。
而隨著新加坡在2005年和2013年分別成立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和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再加上原有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這三所醫學院每年招生人數從2010年的300人,增至2018年的約500人:
首批新增畢業生將於2023年畢業,所以要穩定海外醫生到當地執業的數量。

新加坡衛生部認為本地各醫學院招生人數的增加將在2023年見效,屆時,新加坡對外地培訓醫生的需求將逐步穩定,新加坡也將能打造足以應付老齡化社會醫療需求的本地核心團隊:
最新檢討不會對醫生供應造成太大影響,因為目前仍有103所醫學院受承認,足以應付新加坡的醫療需求。削減受承認海外醫學院並不是內視或奉行保護主義的舉措。大多數外國培訓醫生都是海歸新加坡公民,新加坡的醫療註冊體系也是全球最開放之一。
由此可見,新加坡模式可因應當地醫生供應而收緊放寬,並只包含各地最有名大學醫學院。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成立於1985年,是新加坡最大的國立醫院之一,也是新加坡第一家重組醫院。2017年9月27日,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首次發布華人地區最佳醫院100強(含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榜單,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排名第5。
李光前醫學院:李光前醫學院是於2010年南洋理工大學新設立的學院,合作方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倫敦帝國學院。李光前醫學院於2013年開始招生,成為新加坡國內繼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璐玲醫學院之後第二所公立大學開辦的醫學院,將為新加坡以及世界培養更多的醫學專才。
新加坡引入海外醫生免試製的嚴格條件:
1 學歷或專科資格
要取得有條件註冊,海外醫生必須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的其中一項:
一、來自醫學認證條例所列出的103所指定醫學院的大學學位;
二、獲醫藥理事會認可的可註冊研究生醫學資格;
三、獲專科認證委員會認可的專科資格。
2 受聘機構限制
有條件註冊醫生需受聘於醫藥理事會認證的醫療機構,除了包括Alexandra Hospital(亞歷山大醫院)、Changi General Hospital(樟宜綜合醫院)、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竹腳婦幼醫院)等醫院外,亦包括國營的綜合診所。
3 語言要求
若海外醫生取得醫學士的院校並非以英語授課,該批人士需提交英語能力證明。以IELTS為例,海外醫生需證明自己在聽說讀寫四方面,均至少取得7分(滿分9分)才符合要求。
另外亦可提供TOEFL(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托福)、OET(Occupational English Test 職業英語測試)的類似成績。
4 接受臨床督導的年期
若海外醫生擁有專科資格,不論其是否屬於新加坡公民,均需接受至少兩年的臨床督導。
若是普通科醫生、沒有專科資格,如為新加坡公民,臨床督導為兩年;如果是外籍醫生,或非永久居民,臨床督導期則為4年。若臨床督導表現獲評為滿意,可獲醫藥理事會考慮發出正式註冊。
5 家庭醫學要求
為了確保新聘醫生有能力從事基層醫療,醫藥理事會於去年12月修訂新例,規定海外非專科醫生需在臨床督導期間,從事一年普通內科或家庭醫學,或半年家庭醫學、半年指定內科,此期間需由合資格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督導。
根據醫學理事會2017年的年度報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2,160名有條件註冊醫生,其中2,022人在公營機構工作,另外138人在私營機構從業。該2,160人當中,有516名新加坡公民均在海外受訓後回流,當中500人留在公營機構服務。
中國人前往新加坡任職醫生:
第一種為常見的進修學習,中國至新加坡訪問的多為國內醫院公派,為期半年至數年不等。理論上也可以自己向新加坡當地醫院提出要求自費進修。這是以往中國醫生前往新加坡最多的途徑。
第二種是「Clinical Associate」實質為醫療機構的合同工,醫生與僱主簽訂工作合同,一般為期1年,從事某一個專科或全科的臨床工作。兼有打工與進修的性質。
絕大多數的僱主是新加坡政府公立醫院尤其是某些人手緊缺的科室,一般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並且臨床能力和英語能滿足當地的工作要求,並且由於是合同制,有比較嚴格的考察,如被解僱則立即失去註冊,即失去在當地從醫資格。反之如果臨床能力被認可,則有望續約繼續工作。
第三種即為長期從醫,由於近年來新加坡為應對人口增長開始大量規劃公立醫療機構,同時意圖將新加坡打造為東南亞醫療中心,而本地醫學院長期奉行精英教育,畢業生培養代價高昂而數量有限,所以新加坡公立醫院的管理機構MOH Holding(衛生部控股公司)開始大量從海外招募低年資醫生,這也是近年來不少中國畢業生前往新加坡工作的一個背景。

新加坡為英語國家,臨床工作以英語進行。其醫療體制、醫學教育、晉升體系有很重的英國及大英國協國家色彩。
新加坡醫學院通常為5年,畢業後授予MBBS學位,全稱為: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內外科學士學位),相當於中國的醫學本科學位。大英國協體系的Postgraduate教育(研究生教育)非常強大,是大多數國家承認的教育體系。所以,有相應的醫學碩士教育、專科培訓、學位文憑。
新加坡的醫生職稱晉升路徑:
1.House Officer (HO):為醫學本科(MBBS)畢業後PGY1 (Postgraduate Year 1, 本科畢業後1年),相當於實習醫生。一年時間。
2. Medical Officer (MO):PGY2(本科畢業後2年)以上,相當於住院醫生。3年時間。
3.Registrar :相當於主治醫師。新加坡和香港通常為3年時間,英國較長,一般是5年左右。
4.Associate Consultant :助理顧問,相當於副主任醫師。
5.Consultant :顧問醫生,相當於主任醫師。從Associate Consultant到Consultant通常需要1-2年的時間。
6.Senior Consultant :高級顧問醫生,相當於國內的高年資主任醫生。
7.Professor :新加坡很多公立醫院都是大學的附屬醫院,所以很多專科醫生也是大學的客座教員。很多人頭銜前都會寫著:Adjunct Professor (客座教授)。但在新加坡評上Professor (教授)是非常難的,所以看到很多Senior Consultant (高級顧問醫生), 也還只是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客座助理教授)。
總結:HO>MO>Regi>Consultant>Profess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