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華卿
所有雇員今天起可返回工作場所,但勞資政呼籲僱主繼續提供靈活工作安排。受訪企業也表示,將保留在家辦公的靈活選項。

新加坡所有雇員今天起可返回工作場所,圖為通勤途中的公眾。(李健瑋攝)
金融科技企業馬爾達克(M-DAQ)創辦人兼總裁許小龍告訴《聯合早報》,早在冠病疫情暴發初期,公司就把「隨處辦公」(work from anywhere)定為永久安排,防疫期間也不特定員工需要回返公司的天數。
他說,過去兩年公司利用居家辦公的「停工期」(downtime)提升辦公室設施。公司為每名員工提供2000元,用來購買辦公椅、可調節高度的辦公桌、降噪耳機、WiFi網狀路由器(mesh router)等,打造「完美家庭辦公室」。公司也把A380頭等艙房搬來公司,作為辦公和午休空間。

金融科技企業馬爾達克改造辦公室,把A380頭等艙房搬來做為辦公和午休的空間。(馬爾達克提供)
由於疫情未結束,公司將儘可能通過科技防疫,譬如改用腳踩出水的飲水機,不再使用以杯子按壓噴嘴出水的設計。
這家總部設在本地的公司員工分布各地,遠程辦公也是現實需要。許小龍說:「我們是一家有16國員工的全球商業公司,必須將世界看成我們的工作場所。」
華僑銀行集團也主張保持靈活的工作安排。集團人才資源副總裁劉淑貞受詢時說:「即使安全管理措施放寬,靈活工作安排仍是我們工作場所的一大特點。我們的員工將繼續履行社會責任,為自己和客戶提供安全的環境。」
受訪經理:靈活工作安排是大勢所趨
本地風險投資公司Saison Capital經理呂勤恩說,職場安全管理措施鬆綁是一個里程碑,有利於職場建立更深層次的友誼與合作。
呂勤恩曾聯合創辦本地求職平台Glints。他認為,靈活工作安排是大勢所趨。「如果工作模式僵化,沒有以員工需求為中心的靈活安排,可能面對人員流失。」

呂勤恩認為,靈活工作安排是大勢所趨。(網際網路)
理財顧問黃勝利認為,放寬職場安全管理措施更多是出於經濟考量,包括「挽救」中央商業區的辦公空間。他說,辦公的大部分東西已搬回家,多數也在家見客戶,每周回辦公室一兩次,因此放寬限制對他影響不大。但他說:「面對面交談仍比在虛擬空間交流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