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社會分子出殯高喊口號,持械傷人事件相繼出現,沉寂一時的私會黨再度引起關注。

中國街4號(箭頭指處):前福建義興原址。(李國梁提供)
約一個甲子前,新加坡300多個私會黨橫行,政府啟動「第55條」加緊掃蕩。跟19世紀天地會有直系關係的「21」黨派命名,取義自構成「洪」字的「三八廿一」,二戰後從重新成立「洪順堂」開始,擴展至忠義堂、義南海等百多個分支。 天地會在南洋落腳

《新加坡天地會彩圖》截圖:天地會在各地開山立堂的高溪廟與木楊城基地陳設。
反清的天地會於中國南方創建,五房(分支)中的兩房傳到東南亞。1832年在緬甸仰光華人區成立的長房「青蓮堂」是個合法社團,會員路經新加坡,沿著馬六甲海峽進入安德曼海,北上毛淡棉(Mawlamyine)停留,再前往仰光。我在冠病疫情前到那兒一游,最叫人觸目的是大廳對聯: 欲結其人須效梁山義士 心存異姓要學桃園忠良 可見他們推崇梁山泊、劉關張結義。
二房「洪順堂」流傳到新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開埠的年代,新加坡天地會以「義興」開山立堂,成為幫會龍頭。幫會的收入來源包括新客與黃賭毒,譬如畢麒麟的1877年報告指出,妓院老闆支付年費100元與每月兩毛錢妓女人頭費給義福(義興分支),另付住在妓院裡的「三星」(私會黨)保護費。
新加坡天地會蛛絲馬跡

安放在普照禪寺的義興神主牌,包括曹符義(曹亞志)、蔡長茂(蔡茂春)、陳開順(新加坡與柔佛地不老河陳厝港港主)等。
講方言的年代,老人家稱小坡勞明達街(舊稱梧槽路)為「梧槽大公司」,也就是廣東(省)義興總部。大坡嘉賓達街(Carpenter Street)俗稱戲館街和義福街,那是義福老大蔡茂春,以戲館老闆身份註冊的地址。
大坡海山街名字出自「海山公司」,松柏街(南京街上段)名字來自「松柏館」(義興分支)。殖民地政府繳獲的《新加坡天地會彩圖》,圖上寫著: 海山開基本是洪, 高溪分派共為家; 松柏二支分左右, 桃李洪花結義亭。
可見海山公司與松柏館都借用天地會的名義起家。 此外,中國街4號店屋乃福建義興原址。克拉碼頭的漣漪軒(The Riverhouse)曾經是蔡茂春的產業,可能用作集會場所。克里門梭道與檳榔路交界處的古蹟資政第,原主人陳旭年乃柔佛義興首領,控制鴉片菸酒專賣權,「資政」身份反映他跟蘇丹關係密切。
19世紀80年代,政府名冊上有將近5萬私會黨員,超過華人總人口的一半,時任總督史密斯堅持修改社團法令來「解散」私會黨。1890年2月19日《叻報》報道,最後6家天地會組織(義興、義福、福興、廣福、松柏館、廣惠肇公司)的要員齊聚梧槽大公司,「鳴金擊鼓多焚褚帛,將各神牌焚化迄,護衛司等諸公乃向眾人稱賀,曰從此諸君皆為安分營生之士,不再作會黨中人,固可為諸君賀,然亦本地方之幸也。」
日後82面義興神主牌,先後保存在加冷河畔德春板廠,勞明達街社公廟,烏魯三巴旺金同花園廣福英烈廟,最終於普照禪寺落戶。
台南成立天地會八卦教

《新加坡天地會彩圖》截圖:少林僧代表朝廷出征「西魯」(羅剎國),功成後反遭殺身之禍。
新加坡開埠前,米憐牧師(William Milne)已於馬六甲成立英華學院和辦報,見證1818年馬六甲三合會首領犯下謀殺罪被捕,竟然在會眾協助下逃到錫礦場避難。
為何天地會傳到南洋又名洪門會、三合會?天地會行事隱秘,只口傳給「自己人」,外人往往未知其詳。
21世紀初去世的一名新加坡洪門老大,金盆洗手後打破口傳習俗,將畢生所學寫成幾百頁手稿,交代新加坡私會黨的來龍去脈。他因家貧只讀到小六,全靠處事低調的「思想指導員」傳授衣缽。我參照這名本洪門老大的遺稿與《新加坡天地會彩圖》,將天地會的演變整理出來以供參考。
順治年間,明朝遺民顧炎武(亭林先生)與數名士大夫秘密創建反清「添弟會」,將儒佛道的教義和手勢編製成禮儀密語,好讓江湖兒女相認。
康熙元年(1661年),鄭成功和陳近南結合添弟會與八卦教,在台南成立「天地會八卦教」,定名金台山明倫堂。八卦教的前身為白蓮教,因被禁而改名。陳近南以儒家的「三綱五常」與「四維八德」,整理成「三十六誓章」(家規)及「二十一條例」(家法),融合《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向群眾傳達民族意識與忠義精神,並編寫詩詞作為對口暗號。鄭成功委派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前五祖)及其他義士潛伏在莆田九蓮山少林寺。
康熙十三年甲寅年吉(七)月廿五日午夜(1674年8月26日),清軍先在御酒下毒,跟著火燒少林寺,百多名僧眾落難,僅前五祖生還。許多文獻都將此日期假定為天地會成立的日子,洪門老大指出,其實是少林眾僧落難之日。
經過一年整頓,康熙十四年吉(七)月廿五日(1675年9月14日),陳近南、萬雲龍、前五祖坐鎮福建雲霄縣高溪廟,將各路英雄引進隔鄰寬敞的普庵廟。高溪廟「地振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合河水萬年流」,普庵廟後院有座紅花亭,左右兩旁松柏古樹、桃李爭輝,對聯: 花有半朝含宿露 亭無終夜隔重雲 寓意滅清時機已到。眾人對過口令,在紅花亭歃血為盟,天地會八卦教改名「洪門會」,取義日月星三光普照,眾義士共同和合。
天地會下南洋成三合會

《新加坡天地會彩圖》截圖:流傳東南亞的天地會二房洪順堂。
康熙卅七年(1698年),蘇洪光身為洪門會主帥,老是出師不利。為了激勵軍心,借病自稱蘇洪光已死,此身乃崇禎「近身太監」黃承恩借屍還魂,聚天地人三才和合,將洪門會易名「三合會」。蘇洪光改名天佑洪,派將領和兄弟十餘人,往南洋各地建立基地。天佑洪留在大陸組織三合軍,初期聲勢浩大,最終慘敗收場,不過在南洋保住三合會血脈。 到了20世紀的甘榜年代,私會黨進入深山野嶺開山立堂,後來將場地改在遠郊的貨倉廟宇。洪門老大自稱「覺悟者」,承認反清復明只是將私會黨浪漫化,不過醒悟時人生已近黃昏,恢復自由身沒多久便離世。
文:李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