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抗疫思路是如何轉變的

2022年03月26日   •   5130次閱讀

2021年中提出防疫思路轉變目標後,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四階段的路線圖,以求最終實現成為一個能夠彈性應對新冠病毒的國家。路線圖包括:準備階段(Preparatory Stage)、第一過渡階段(Transition Stage A)、第二過渡階段(Trasition Stage B)和最終成為對新冠病毒有適應力的國家(Covid-19-resilient Nation)。

按照計劃,在2021年8月到9月間的準備階段,新加坡將實現80%人口完全接種。然後進入第一過渡階段,即使病例上升,經濟也將進一步開放,社會活動和旅行逐步恢復正常。如果這一階段順利,則將進入第二過渡階段。

然而這一策略提出後旋即遇到了德爾塔變異株的嚴峻考驗。

2021年5月,德爾塔變異株開始進入新加坡傳播,導致感染人數快速增加。7月,當地一個菜場發生社區傳染,大量攤主感染新冠。9月,新加坡每天感染病例上千,最高時衝到每天3000多例。新加坡的國慶遊行也被迫推遲。政府不得不再次決定收緊防疫措施。

由於染病人數大量增加,重症患者即使比例甚少,但絕對人數仍在擴大。最明顯的跡象在於重症監護室(ICU)的使用率。統計顯示,當感染者達到每日3000人時,新加坡ICU的使用也逼近九成(其中有七成是新冠患者)。醫護人員分身乏術,重症監護系統面臨超載。為了減緩醫院壓力,政府不得不整合各級公私醫院資源以給新冠患者提供病床,同時將病情穩定者轉診到類似方艙醫院的新冠治療設施(CTF)、社區隔離設施等處。

從2021年9月中旬開始,新加坡大膽採用了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恢復的措施,以減輕醫療系統的資源壓力。

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防疫決策者也逐步意識到,疫苗並不像他們之前所期望的那樣,能夠完全制止病毒傳播。即便在與病毒共存政策下,依然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管制措施。

儘管如此,新加坡仍決定不再實行之前曾採用過的熔斷(封鎖)措施,而是通過收緊人群活動,限制聚集人數,來逐步控制疫情的規模,同時避免經濟和社會活動完全中斷。

在這種複雜的形式和壓力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21年10月9日的全國講話再一次明確了了這個國家防疫政策的方向。

李顯龍稱,新加坡最開始的政策是零病例。因為當時沒有疫苗,只能依靠過去的經驗「發現一個病例,就將其踩滅」,把新增病例壓到最低。因為當時認為這是減少重症和死亡的最好辦法。而且由於原始新冠病毒傳播力不強,可以通過嚴格封鎖措施阻斷病毒傳播。

而目前,新加坡超過85%人口已接種了疫苗。疫苗接種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大部分(98%)確診病人是無症狀或輕症,只有2%是重症,其中0.2%需要ICU治療。換句話說,由於疫苗的保護,新冠病毒不再那麼可怕。

德爾塔變異株的出現改變了此前的局面。德爾塔傳染力很強,已遍布全球。即便全民接種,封城,也無法阻斷病毒的傳播。

而且,即便新加坡通過嚴格限制措施暫時壓下病毒傳播,一旦重新開放,可能將不斷迎來一波波新疫情。由於新加坡人口沒有形成自然免疫,尤其容易受到衝擊。即便已經接種疫苗,仍有可能再次感染。

李顯龍指出,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國情決定了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不會成功,而且代價很高。每一次封鎖,都會再一次衝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

「因此,幾個月前,我們判斷,清零策略對我們來說已不再現實。所以我們開始轉向』共存策略』。」他說。

在2021年11月17日舉行的創新經濟論壇晚宴對話中,李顯龍再次闡述了新加坡防疫策略的轉變。「因為新冠病毒在變化,科學在變化,形勢也在發生變化,當形勢發生變化,你必須隨它做相應改變。當然,這真的很難。」

李顯龍表示,要轉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

「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我們必須儘可能正常地過生活,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新冠現在是可治的、不嚴重的。對98%人口來說,如果我們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復,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復一樣。未來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居家康復將是常態。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尤其年長者。當然,如果家裡有體弱人員,可以到社區隔離設施進行隔離和康復。」李顯龍解釋道。

他進一步解釋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關閉邊境,因為新加坡人依靠貿易維生,如果人員和貨物無法流動,該國(的經濟)就死了。」

李顯龍表示,「對於新加坡來說,我們不得不改變方向。這也要求說服民眾,現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幾千例的病例。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難以避免,後者主要是老人。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奪去成千上萬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

那麼,新加坡能夠轉換防疫思路的條件是什麼?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新加坡政府在疫苗接種問題上的堅定立場。

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後,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積極開展全民疫苗接種的國家之一。2020年8月,輝瑞疫苗獲得美國FDA批准;當年12月21日,第一批輝瑞疫苗抵達新加坡;12月30日,該國首批醫療工作者接種疫苗;2021年1月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帶頭示範接種疫苗;到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兩劑疫苗接種率超過92%,接種第三劑的達71%(絕大多數接種的是mRNA疫苗),均領先全球。其中60歲以上老人完成兩劑比例高達95%。這也為新加坡從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是隨著疫情變化檢測方法的不斷靈活調整。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檢測的國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眾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購買抗原快速檢測套盒在家檢測。

2021年5月新加坡暴發德爾塔疫情時,仍採用「清零」策略,要求追蹤、檢測、隔離。由於當時可能感染的人口眾多,而且大部分人尚未接種疫苗,風險很高,僅靠核酸檢測已趕不上病毒的傳播速度。

新加坡政府於是在這時推出ART抗原檢測,以抗原檢測結果為參考,只要是ART陽性的,先隔離,之後PCR核酸檢測結果如果也是陽性,就列為確診病例。從2022年1月6日起,新加坡政府將ART抗原檢測陽性認可為確診,納入確診數據。

新加坡著名傳染病學家、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APSCMI )會長淡馬亞教授( Paul Anantharajah Tambyah)告訴澎湃新聞,PCR和ART測試各有利弊。核酸檢測費時、費錢、但準確度很高,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確診標準;ART測試快速簡易、可自行在家完成、費用低廉,但準確度比核酸檢測略低,且無法測出是何種變異株。

新加坡的實踐顯示,當病例不多、病毒傳播速度不快的時候,需要用較為精準的檢測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來不及等核酸出結果,那麼,抗原快速檢測就可以派上用場。

與抗原自測相伴的,是居家隔離康復措施的推出。

「新加坡2020年初就在一些度假村和展覽中心建立了類似於方艙醫院的隔離治療設施。一年半後,為應對快速增長的病例,我們進一步調整讓輕症和無症狀病例在家自行隔離恢復。可喜的是,這種方式正在越來越多國家推廣。」淡馬亞說。

在德爾塔疫情期間,新加坡開始大膽採用分層治療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離和恢復;有基礎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區中心集中隔離;然後才是到醫院,以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

長期關注新加坡防疫工作的媒體人士《新加坡眼》董事經理許振義告訴澎湃新聞,居家隔離康復的推出也是形勢所迫。抗原自測檢測出大量無症狀和輕症人員。這類人員如果全都住院或集中隔離,很可能形成醫療資源擠兌。與此同時,雖然政府為這個措施的推出做了準備,但是在初始階段的實際操作中仍然無法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當奧密克戎剛出現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先是要求所有患者一律要集中隔離。在三四周後,政府觀察到奧密克戎毒性較低,傳播力卻大很多,重症死亡病例很少。就又恢復了居家隔離的做法。到現在,已經是相當於流感化的處理了。」許振義說。

許振義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民眾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人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無法接受居家隔離、居家康復。那麼,抗原自測做得越廣泛,檢測出來的病例越多,對社會反而會形成越大的恐懼。」

最後,新加坡政府認為開放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的「躺平」,而是要隨時根據疫情嚴重程度調整管控措施,必要時仍需收緊。

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前資深議員殷吉星(Inderjit Singh)告訴澎湃新聞,新加坡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方法基於兩項主要原則——首先將疫苗接種作為先決條件。那些不接種疫苗的人將被限制在許多公共場所和活動之外。接種疫苗是為了保護個人在感染新冠時免受嚴重症狀的影響,而不是為了防止感染。

其次,為了防止新冠快速傳播,新加坡始終保留了戴口罩和安全距離規則以及更可控的逐步開放,以防止醫院擠兌。「由於我們知道即使是接種疫苗的人也可能感染新冠,如果太多人被感染,我們的醫院系統可能會崩潰。因此,逐步開放是一種務實的做法。」殷吉星說。

李顯龍接種新冠疫苗 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

2021年底,當新加坡正在準備進一步擴大VTL國家名單,進入到第二過渡階段,並最終進入到完全適應病毒的共存階段時,奧密克戎不期而來。

2022年1月,黃偉剛第二次通過VTL回馬來西亞和家人一起過農曆春節。本來政府允許每天可以有2880個名額通過VTL來回。因為奧密克戎疫情暴發人數遂減少了一半。在疫情初期,各項社會活動限制也一度有所收縮。

如何繼續推進與病毒共存?事實上,新加坡發現奧密克戎或許提供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機會。

在2021年底的採訪中,新加坡防疫聯合小組聯席主席、財政部長黃循財就表示,全世界各國的專家觀察和臨床結果顯示,一般來說,新冠變異毒株導致的病症會越來越輕,越來越像普通感冒。以這樣的一個觀察來說的話,與新冠共存的新常態,是指日可待的。

「在德爾塔時期,我們最關注的是醫院重症病房使用率不會負荷過重。針對奧密克戎,我們也持有同樣的態度。只要醫療體系不過度負荷,我們可以非常有效應對奧密克戎。即便它傳播力較高,而且可能會造成突破性感染。但是奧密克戎絕大多數是輕症。在疫苗和追加劑接種率都很高的情況下,我覺得我們可以維持目前的做法。至於那些需要入院的較重症患者,他們可以安心,醫院有這個能力照顧他們,並且給予他們最好的照顧。」黃循財說。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醫療體系與歐美已開發國家較相似,主要是以私人診所制度為主,平時一般人很少去醫院。通常只有有生命危險,或者急重傷才會去。這個習慣在新冠疫情中得以保留。私人診所在新加坡疫情應對中起到了非常大的穩定作用,避免了大部分輕症患者都衝到醫院擠兌醫療資源。

淡馬亞教授也表示:新加坡公共醫療系統已經習慣了非常高的壓力水平,即使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床位占用率也非常高。在此基礎上,不讓輕症病例住院的決定無疑減輕了醫院病床的壓力。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的數據,超過99%的奧密克戎病例僅出現溫和的輕症。

回顧新加坡兩年多抗疫之路,淡馬亞教授表示,「我認為新加坡採取的最重要的積極步驟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放棄了清零政策。這使得社會的某些部分逐漸開始恢復正常,這一過程正在緩慢地向前推進。對於奧密克戎大流行,許多國家也做了同樣的決定。」

新加坡政論觀察人士陳克涵告訴澎湃新聞,從面對幾個病例到幾千甚至上萬病例的轉變中,新加坡民眾的接受也經歷了一個過程,目前政府政策的轉變總的來說和民意是相向而行。

「最主要一個是重症死亡率一直在可控範圍內。大家也都明白新加坡的社會民生需要恢復,生活需要繼續。長期封鎖下導致的家暴、學生在家學習環境,政府也都要考慮。」他說。

陳克涵也表示,新加坡的經驗某種程度上有其獨特和不可複製性。「每個國家的醫療資源都不一樣,新加坡政府資源充足,決定了能接受的開放程度,另外我們的國情決定了必須和外部聯通,無法獨善其身。」他說。

黃偉剛告訴澎湃新聞,新加坡現在的日常生活已經恢復到和疫情前差不多了。周末的時候百貨商場人潮湧動。大家已經紛紛開始外出度假旅遊。人們不再將新冠疫情看得如此嚴重,大多數人還是會戴口罩消毒,但已經接受了很多人會被感染的現實。如果感染了就在家休息,一兩個禮拜後又回來工作。

2022年3月11日,新加坡衛生部宣布,在各項疫情數字走向平穩之際,將恢復原計劃,繼續向最終適應新冠的階段過渡。

上一頁
2/2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