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劉棟
隨著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逐漸消退,許多國家對待新冠疫情的態度和策略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如何在遏制病毒傳播的狀況下,最大程度恢復和保持正常生活的運行,是所有國家在2022年都將面對的重大抉擇。
2022年1月以來,澎湃新聞根據疫情嚴重程度、人口、經濟水平、疫苗接種率和社會開放政策等因素在全世界範圍內選擇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國家,通過持續採訪和追蹤調查,將這些國家如何走出奧密克戎大流行,逐步恢復社會開放的經歷、經驗和教訓通過系列報道展現給中國讀者。
1056米長的新柔長堤穿過狹窄的柔佛海峽,連接著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和新加坡的兀蘭。在新冠大流行暴發前,這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陸地邊界之一。每天有超過35萬人通過這裡往來新馬兩國。
2021年底,在因為疫情關閉邊境近兩年後,新加坡首次開通前往鄰國馬來西亞的疫苗接種旅行通道(VTL)。所謂的VTL,其實就是往返於新柔長提上只有10多分鐘車程的一趟官方指定「擺渡巴士」。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黃偉剛是第一批搭乘VTL巴士回到馬來西亞的人之一。
新冠疫情發生前,作為長期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這條路黃偉剛已走過無數次。然而這一次他的心情卻格外複雜。往日的景象在腦海中歷歷在目。「這一路讓人感覺既熟悉又不熟悉,特別超現實。」他對澎湃新聞說。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後,新加坡施行了嚴格的「清零」政策。在將病例保持在個位數或兩位數的低位近一年後,借著疫苗接種的全面展開、積極的測試和密接者追蹤以及嚴格的健康安全指南,這個擁有550萬人口的島國從2021年6月開始轉變防疫思路——提出打造「對新冠更具適應性國家(COVID-resilient nation)」的目標——這意味著逐步放寬社會管控措施,恢復如常生活。
具有高度傳播性和更嚴重致病性的德爾塔變異株曾一度使該計劃陷入困境。但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提醒新加坡人,必須為「一路上的更多顛簸」做好準備。他說:「我們很可能被迫再次後退幾步,然後才能向前邁進一步。但儘管如此,相信最終,我們將找到與病毒共存的方法,並安全地恢復我們喜歡做的所有事情。」
如今在經受了傳播力更強,但致病性更弱的奧密克戎疫情「洗禮」後,新加坡政府在2022年3月15日宣布,社會管控措施將進一步放寬,新加坡將進入到與新冠共存計劃的最後一個階段。
抗疫「模範生」新加坡為何會轉變防疫思路?又是如何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經受住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兩波疫情的衝擊,一步一步完成了這個轉變?
新加坡政府和領導人多次強調,新加坡防疫有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保護(民眾)生命和保障生計。如何兼顧和平衡兩個目標是難點。相比激進的歐美國家,新加坡走的是一條更柔和漸進的道路。在認識到無法完全消除病毒的現實後,做到了既避免出現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保護醫療系統免於崩潰,也兼顧了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並堅持對外開放,讓民眾越來越有信心恢復正常的生活。
新加坡做的最好的一點,或許是它沒有一成不變,而是結合許多國家的有益經驗,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以適應當時的疫情。對所有國家而言,新加坡的實踐都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對象。

插圖一 疫情後空蕩蕩的新柔長提 兩年後的團聚
新馬VTL巴士正式開通那天下著小雨,卻依舊難以壓抑黃偉剛等了兩年後終於可以見到家人的迫切心情。
2021年12月20日一大早,黃偉剛早早地起床,再次檢查了一遍已核對過無數遍的過關文件後,冒著細雨,出門坐巴士前往新加坡海關。
到了海關,黃偉剛發現一同搭乘首批VTL巴士的同行者並不多。但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情,彼此照應著互相提醒,沒有人想在途中因為任何差錯而導致不能過海關。
通關的過程比黃偉剛想像中簡單和順利。海關的官員顯然已經訓練準備好。在提交了護照、疫苗接種證明、在家提前做的快速抗原檢測(陰性)後,他順利登上了「擺渡巴士」。

巴士行進在新柔長提上 明亮的黃色巴士在新柔長提上緩緩行駛著,黃偉剛卻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這是一條他已經走過無數遍的路。以往每次過關卡都是人擠人要等很久,然而這一次卻暢通無阻。
到了馬來西亞海關,遞交了文件證明,做完抵達後的抗原快篩測試後,走出海關,黃偉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家就在眼前了。
黃偉剛從路邊等候的車輛中一眼就看到了父親的紅色轎車。這次回馬來西亞,黃偉剛只告訴了父親一人。一方面因為不知道最終是否能夠成行,另外也希望如果真的能夠回家可以給母親和妹妹一個驚喜。
「我想看她們臉上的表情。因為這種場合一輩子也很難遇到啊。」黃偉剛笑著說。回家的路上,他順路先去辦好馬來西亞的手機SIM卡,原來的卡因為他兩年沒有回國早已失效。
回到家,妹妹還在睡覺。黃偉剛悄悄摸進她的房間突然打開燈。「聽到妹妹驚叫聲的那一刻,覺得好開心。」他笑道。
母親則要六點才能下班回家。父親就帶著黃偉剛去以前常吃的店裡飽餐一頓。父親平時沉默不多話,但是黃偉剛這次回來卻帶他去買了所有他愛吃的馬來西亞美食。
晚上六點多,母親走進家門後見到黃偉剛的那一刻是他期待已久的「驚喜巔峰」。父親配合地坐在沙發上看報紙裝作不知情,剛進家門的母親被一下子撲向她懷裡的黃偉剛嚇了一跳。
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了很多。過去兩年,家裡發生了許多變化,黃偉剛的外婆也因病過世。
「過去兩年的感覺就是一切都很突然,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新的變化。所以當新馬政府宣布開通VTL的時候,我要趕在第一批回來就是害怕會錯過這個窗口。現在看到家裡人,我覺得什麼都值了。」黃偉剛說。
黃偉剛在新加坡工作了七八年,從事影視製作工作。據新加坡政府估計,邊境關閉後,超過10萬像黃偉剛這樣的馬來西亞人被困在了新加坡。黃偉剛說,每個人都想回家,但是在疫情中需要一大筆錢去酒店自費隔離,所以除非十萬火急,一般人不會輕易選擇回家。

黃偉剛和家人在馬來西亞過春節 如今,新馬邊境乃至與全世界疫情控制較好國家的VTL通道有望成為新加坡全面開放的「試金石」。
新加坡是目前全世界應對新冠疫情表現得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截至2022年3月20日,總人口550多萬的新加坡確診病例儘管已超過100萬例,但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總體病死率為0.117% 。目前每百萬人口死亡為1.73人(7天平均值)。在奧密克戎疫情暴發後,雖然日新增病例持續攀高,醫療系統一直承受重壓,卻從未崩潰,社會也一直維持正常運作。
而新加坡走的是一條不同於歐美國家「激進躺平」的柔和道路,在避免出現大量人口死亡的底線之上,既從未完全停止社會管控措施,也沒有動搖與病毒共存逐步開放的總體方向。
總的來看,新加坡對抗新冠疫情的策略經歷了三大階段。
疫情初期,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新加坡也通過採取強力社會管制措施達到「清零」的目標。2020年4月,為了遏制外來勞工中的社區傳播,新加坡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熔斷(circuit breaker)措施,相當於實施封城,以實現病例清零。這次封鎖一直到當年6月2日才解禁。
此後一直到2021年5月近一年時間裡,新加坡與新冠病毒處於某種相持階段。政府通過一定的社會管制措施,將疫情控制在民眾可承受範圍之內,避免出現類似歐美國家那樣的大量人員死亡,同時積極推進疫苗接種,為建立免疫屏障做準備。這個階段疫情不時反覆,對政府的決心和民眾的耐心考驗最大,但是,也是轉向與病毒共存不得不經歷的過程。
2021年5月,新加坡政府高層開始考慮轉向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6月24日,新加坡聯合抗疫工作小組的核心領導人貿易及工業部長顏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聯名發表了題為《與新冠共處、如常生活》的文章,正式提出新加坡將與病毒共存的目標。
在這篇標誌著新加坡防疫思路轉變的重要文章中,三位部長表示,「與新冠病毒共處並如常生活是可能的。靠著全面且長期的疫苗接種計劃、快速簡便的自我測試方式,新加坡可逐步過渡到新常態生活。在新常態下,感染新冠者大多是輕症,因此可以在家康復、無須就醫,加上絕大多數人民都已接種疫苗,追蹤密接者不再必要,甚至連隔離都可取消,國際旅行也能恢復。新冠很可能會成為地方性流行病。這意味著新冠毒會繼續變異,並在社區內長期存在」。
文章稱,接種疫苗是政策轉變最重要的前提。未來政府將讓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以繼續獲得高保護力。除此之外,新加坡將不斷改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使其更加簡便;作為全球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新加坡還會不斷改進治療方法,挽救每一個生命。
相對應的,新加坡政府將把每日疫情報告的重點從感染人數轉到重症與死亡率上來。換言之,新加坡政府認為,短期內不可能消除新冠疫情,但因為擁有危機管理的工具,將能夠能使民眾恢復較正常的生活。政府也預計到隨著放鬆管制措施,未來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但重點是監控重症和死亡率。
新加坡為何要做出這樣的轉變?2021年12月17日,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中國媒體視頻採訪中,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對此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其實新加坡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開放』的。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是比較嚴謹,追求的是清零政策。我們當時希望可以儘可能把病例減到最少。但是2021年初到年中的時候,我們決定改變政策,學習與新冠共存。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現在有疫苗以及加強劑。我們發現疫苗接種率高的時候,許多病例的症狀非常輕或者無症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覺得逐步開放是可以的。但是,即便開放,我們也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完全放棄所有的防護措施比如戴口罩等。」他說。
黃循財進一步解釋道,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制定屬於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式。新加坡有兩個重要的目標,保護生命和保障生計。新加坡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在保護生命方面儘可能地避免死亡案例。在保障生計方面儘可能地採取開放的做法。因為畢竟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需要與世界接軌。
「儘可能避免死亡病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只是關注死亡病例的絕對值,而是應該去關注到底有多少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往年,就算是流感都有可能會造成死亡。我們密切關注的,其實不在於病例的數字,而是在於我們的醫療體系和醫院重症病房的使用率不會造成負荷過重,只要沒有醫療擠兌,我們應該是可以應對的。」他說。
新冠疫情暴發後對全球經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加坡也不例外。作為外向型經濟體,新加坡的許多產業都是出口導向型。2020年新加坡GDP下滑 5.4%,2021年中,在新加坡實施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後,新加坡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又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扭轉了上半年的下滑,全年達到7%的增長。目前,2022年的展望是3%到5%左右的增長。
在對疫情和現實國情的清醒認識下,新加坡決定逐步將社會活動恢復正常化,包括對外旅遊和大型活動。不過黃循財也強調,這一切都是在仍維持一定程度防控限制措施的前提下。同時政府也提高了檢測的力度,確保感染的病例波動幅度不會太多影響到整體社會運行。
黃偉剛參加的VTL(陸地)就是新加坡逐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方式之一。截止到2022年3月15日,新加坡已經和27個國家66座城市開通或準備開通「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並逐漸恢復國際航空旅行。已經完成疫苗接種並通過VTL入境新加坡的遊客,可以享受免隔離政策。他們也不必再進行入境的PCR檢測,只需在入境的24小時內去全國的任何一家檢測中心,並取得快速抗原檢測(ART)證明即可。
開放是否一定會造成更多的重症死亡病例?黃循財表示新加坡的經歷表明未必如此。在奧密克戎疫情中,新加坡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無論是比例和絕對數字都遠遠低於此前的德爾塔波。

新加坡的轉變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