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小一報名正進行地如火如荼,很多家長都會有一個疑問:到底如何給孩子選學校,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

23日,副總理王瑞傑出席了萊佛士書院建校199周年紀念日,他在慶祝活動上致辭時指出:一個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擁抱多樣性,以及向學生灌輸強烈為民服務的精神,才是一個好學校該有的三大特質。
同時也是萊佛士書院校友的王瑞傑指出,我國必須避免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並改善社會流動性。
因此黃循財副總理正在領導「新加坡攜手前進」(Forward Singapore)運動,將所有人凝聚在一起,以更新和加強社會契約(social compact),而學校正是推動社會契約的關鍵。
成績不是好學校的唯一的標準
王瑞傑說,當他出任教育部長時,他曾說過「每一間學校都是好學校」,而好學校的定義不只是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他建議學生,不要被成績捆綁。

「工作場所評估的是你的表現,而不是學業成績。生活總是起起落落,你不會一直出類拔萃。我也經歷了相當多的起起落落,包括六年前中風,這讓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
如果你的身份和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你的成績和收入,那你的生活將不會過得充實且有意義。」
好學校要鼓勵多樣性
王副總理提出的第二項建議是,學校應該擁抱多樣性,以避免社會階層化,好讓學生在多元的環境下進行交流。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我們必須確保學校能更好地反映社會的多樣性。多樣性也意味著向世界開放,歡迎那些不是在這裡出生和長大的人。我們的年輕人必須可以在一個更多元化的環境里工作、理解不同的觀點、欣賞不同的文化,並學會建立共識。」

新加坡大部分學校的班級,都多少有幾個來自外國的孩子。每次看到班級學生的合影,除了本地華族、馬來族、印度族,還有來自中國、東南亞,甚至來自歐美的孩子。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體系的孩子們互相了解、互相學習,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開闊了他們的頭腦和思維,也讓孩子們學會了怎麼跟不同的人相處,怎麼互相尊重。
好學校要培養學生服務精神
最後,王瑞傑指出,教育必須繼續灌輸強烈的為民服務精神,鼓勵學生回饋社會。 比如2020年新加坡含金量最高的獎學金、新加坡政要的搖籃——總統獎學金唯一得主Alyssa Marie Loo Li Ann(盧麗燕)。
她不僅成績優秀,有設計、辯論等專長,還參與和領導了許多社會志願活動,表現出了相當優質的領袖潛質。

除了兼顧學業和課外活動,盧麗燕也參與了很多的社區和志願者活動。
去年進入A水準備考期前,她參與短片執導活動,也通過「青年團領袖培訓計劃」,加入志願福利團體彼岸社會服務(Beyond Social Services)的服務學習項目。

她真的是一個具有為民服務精神,願意回饋社會的優秀孩子!
所以,如果孩子沒有進入心儀的名校,各位家長也不用太過難過。畢竟,孩子的路還長,只要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