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春節的英文表達,在全球都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去年,大英博物館的一則推文,刺痛了很多人的心。推文中, 大英博物館甚至「celebrating Korean Lunar New Year」(慶祝韓國農曆新年)來描述......

這條推文下引發了一眾的的批判,很多人都表示,完全忍!不!了!

「韓國農曆新年?真不敢相信這是一間講述歷史的博物館(能說出來的話)!」
不少網友說大英博物館「無恥」,認為大英博物館在向公眾傳遞誤導訊息。

那麼在華人居多的新加坡(人口占比70%以上),到底是叫Chinese New Year(CNY)還是Lunar New Year(LNY)?
椰子在新加坡生活了十幾年,發生這個用詞似乎在新加坡並沒有統一。以前沒有,現在也沒有。
在新加坡的街頭,你可以看到有用LNY的商家們:

圖源:wordpress/leolaksi
也能看到用CNY慶賀新年的各種場景:

圖源:Glory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School
雖然用詞並不統一,但是,還是有好幾個點值得關注。
①新加坡政府統一使用CNY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臉書發文慶賀新年時,從來都只用「Chinese New Year」。


每年總理髮表的新春獻詞,用詞也都是「Chinese New Year」而不是「Lunar New Year」。

另外,新加坡人力部官網上的公共假期,顯示的也是Chinese New Year。

新加坡旅遊局的介紹頁面中,也是用CNY而不是LNY。

基本上,用CNY來形容,就是新加坡政府的官方表示。
②新加坡英文媒體也用CNY
新加坡大型英文媒體《海峽時報》和亞洲電視台,在介紹新年時也紛紛用的是「Chinese New Year」。

紙質版的報紙也是一樣的哦,沒有「區別對待」。

就連在打廣告的時候,《海峽時報》也沒忘記用「Chinese New Year」。

③中文語境統一用「農曆新年」
不過,如果換成中文語境的話,在新加坡,「Chinese New Year」甚至幾乎不會被翻譯成「華人新年」,而是使用「農曆新年」的稱呼。
《聯合早報》的新聞是如此:

8頻道的電視節目/街頭採訪也是如此:

新加坡旅遊局的中文介面,和「Chinese New Year」對應的,也是農曆新年哦~

不過,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新加坡政府並沒有強制規定必須要用CNY還是LNY(至少最近這十幾年沒有),而是將選擇權交給個人/企業。
因此,這也是新加坡CNY和LNY夾雜使用的原因。
在一些人員的國籍分布比較多元化的企業和單位里,慶祝農曆新年的並不僅僅是華人,因此,為了照顧這些外國人的民族感情,存在不少企業選擇使用「Lunar New Year」的現象。
至少,新加坡幾乎不可能出現什麼「Korean Lunar New Year」這種奇怪的英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