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中國房企碧桂園陷入債務爆雷危機前,該公司在海外的其中一個標誌性項目——位於馬來西亞柔佛的「森林城市」(Forest City)就已是命運多舛。
幢幢樓層無人入住,示範單位冷冷清清,商場門可羅雀,營業商鋪寥寥可數,清潔工人比逛街的人多。
森林城市宛如「鬼城」的說法早已不脛而走,各種相關報道和視頻更是屢見不鮮。
據統計,如今森林城市的入住人口只有不到一萬人,和當年號稱要在2035年住滿70萬人的豪言壯語相比,只是大約1%的人數。
但出於某個沒有公開說明的原因,馬國政府最近打算給由碧桂園和柔佛蘇丹依布拉欣,以及柔州政府合資建造的森林城市「注入活水」。
馬國首相安華8月25日宣布,將把位於柔佛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內的森林城市列為金融特區(Special Financial Zone,簡稱SFZ)。
安華沒有進一步說明金融特區的相關細節,只提供了簽證鬆綁及稅務優惠兩大政策方向,包括:
為以新加坡為基地的外籍熟練員工提供多次入境簽證;
開設快捷通道讓他們入境;
金融特區內工作的外籍熟練員工可享有15%優惠所得稅稅率;
為企業在當地營運提供獎掖。
安華說,他有信心金融特區將能吸引許多在新加坡面臨「高營運成本」的公司。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外界不免擔憂,在各種不利因素夾雜下,安華政府的金融特區大計,會不會只是另一座空中樓閣?

馬國政府有意將森林城市打造為金融特區。(路透社)白天在新加坡上班,晚上在森林城市睡覺
根據安華的說法,不難發現其設想中的森林城市金融特區是面向在新加坡營運的企業及在本地工作的外籍白領。
安華昨日(13日)到我國出席米爾肯研究所亞洲峰會期間,自然沒有放過打廣告的機會。
他在峰會期間對投資者指出,如果新加坡的「管理成本太高」,那他們可以「在新加坡工作,在柔佛生活」。
據馬國媒體《新海峽時報》報道,安華還表示他在昨日和我國總理李顯龍的非正式會面中,也談到了給新加坡工作的外籍經理人在柔佛劃設一個「特別區域」的課題,並強調這個區域將成為在新加坡跨國公司工作的高階經理的替代居住選項。
安華所指的,相信就是森林城市金融特區。
不過,新加坡主流媒體對此的報道相對冷淡。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在臉書上輕描淡寫,僅將該場非正式會面總結為雙方肯定兩國間長期多層面的密切合作,並稱新馬政府就還有許多可合作之處。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森林城市的金融特區(SFZ)之前,柔佛早就有了一個「新柔經濟特區」(SEZ)計劃。新馬兩國政府還在今年7月宣布成立特別工作組探討細節。
森林城市的金融特區究竟是涵蓋在新柔經濟特區之中,還是另一個獨立得計劃,恐怕馬國當局也還沒有定案。
柔佛州務大臣翁哈菲茲今日(14日)在柔佛州議會回答議員時就聲稱,森林城市金融特區(SFZ)和新柔經濟特區(SEZ)是兩回事,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不涉及新加坡,可以自行發展。

李顯龍(右)和安華(左)進行非正式會晤。(通訊及新聞部)能吸引新客群嗎?
森林城市能否借著成為金融特區吸引新的客群亦是未知數。
過去森林城市開始出售樓面時,主要目標客群是中國買家。
不巧的是,森林城市2016年隆重開幕後,不到一年時間中國政府便祭出了嚴格的資本管制措施,收緊中國國內資金外流的渠道。
這導致當時不少中國買家無法將資產匯出國外,因此只能放棄購買森林城市單位。
《南華早報》報道,新加坡國際事務學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分析,只有中國買家會喜歡且買得起森林城市這類資產。
但尷尬的是,當年造成中國買家無法在國外大手筆買房的資本管制措施猶在,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北京對資本外流的管控更是變本加厲。
換言之,短期內中國買家已經不太可能大量湧入森林城市購買房產,加上森林城市的房產售價絕非普通馬國民眾所能負擔,森林城市將不得不如安華所設想般,集中吸引那些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高階經理人。
但森林城市和新加坡的交通連結將是一大挑戰。
眾所周知,無論新柔長堤或新柔第二通道,交通堵塞及通關時間冗長已是常態。
儘管馬國當局宣稱將開放多次入境簽證,美其名可讓外籍白領實現白天新加坡上班,晚上森林城市過夜的一日生活圈,但新馬通關問題一日不解,殊難想像會有多少坐領高薪,重視生活品質的外籍白領願意忍受舟車勞頓,砸錢買苦受。
而眼下最能有效解決兩地通關問題的新柔地鐵,也要到2026年才有望通車,而新柔地鐵所在處臨近新柔長堤,也不是森林城市最靠近的第二通道。
若馬國當局最終如安華所建議般,為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白領開設快捷通道出入境,勢必又會牽扯出另一政治難題:數十萬越堤到本地工作的馬國客工,會如何看待馬國政府給予外國人的通關「特權」?
隨時可能在政治上帶來麻煩的不受歡迎政策,安華政府會有多大勇氣實施,值得商榷。

上下班高峰期塞車是新馬第二通道的常見景象。(臉書社團)
馬國政治局勢,也將左右森林城市金融特區的命運。
安華如今領導的團結政府飽受反對黨的壓力,如果團結政府有個「三長兩短」,八字還沒一瞥的金融特區恐怕也會胎死腹中。
加上馬國政府過去提出不少這類經濟特區計劃,但最終成功者寥寥可數的「黑歷史」,更讓人對馬國政府有多大決心及能耐完成設想中的美好願景存疑。
最後一個變數,則還是得回歸到負責打造森林城市的中國碧桂園能否撐過債務危機。
據路透社報道,和原本擬定用1000億美元打造的計劃相比,碧桂園至今只在森林城市投入了200億美元,後續仍有幾個階段的工程還要進行。
在碧桂園爆雷危機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後,潛在買家是否還願意承擔風險購買森林城市的房產,有待進一步觀察。
森林城市的金融特區計劃是復興大計,還是空中樓閣,將決定森林城市還會不會繼續是座鬼城,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如坊間調侃般,成為名副其實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