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住了一個月正常的酒店越呆越寂寞,於是劍走偏鋒挑選了這家看起來有趣的小房子作為下一個住所。

是一棟白色的兩層樓小別墅,藏在新加坡市中心最熱鬧的烏節路背後的小樹林裡。
大型商圈的一個路口轉角走上三五分鐘,左手邊會看到一排漂亮的白色大聯排別墅,右手邊顯出一小片熱帶樹林,透過綠蔭往裡就是那棟可愛迷人的小樓房。

第一次去向計程車司機報上地址時,他挑挑眉毛,「你可住在我們前總統隔壁呢。」
原來緊鄰著旅館的歐絲路38號就是李光耀的生前故居。故居的地下層飯廳見證了新加坡獨立自治的歷程,李光耀去世後這棟老宅的何去何從更是牽動著百姓的神經。
這看似小家碧玉的白色小洋樓,原來也暗暗被繡上了南洋歷史的花邊。

空中小走廊,小泳池,小庭院和不長的過道,為旅館整體打上風格tag:性冷淡,小清新,設計感。
而所謂最好的裝修就是沒有裝修,最美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
這裡的大堂,過道和房間內地板都是樸素的水泥地。



而房間內除了木色的桌櫃,目之所及都是大片的純白,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不到20平米的小房間,倒也因此令人不覺得狹隘。


浴室是半開放式的 ,淋浴間的一面無牆,直接通向室外,甚至還有一塊不明所以的小石子地,於是只要打開浴室的門,我就立刻融入了大自然,體驗180度的開放感。
聽說另有房型擁有露天浴缸,抬頭是藍天,一側是芭蕉葉,另一邊是床。泡澡得以天人合一。
*沒有拍太多房內圖。以下三圖來自官網。



還有一些小細節可愛得很。
比如洗漱用品每天都被整整齊齊得擺成洛伊德的名字。

比如這裡會為連住的客人送上一包手作蔓越莓餅乾歡迎回家。
(並且真的很好吃。

而最令人驚訝的則必然是這個私人小花園和鞦韆。
打開房間內側門,只見爬滿青藤的高牆深處一張大概可坐兩人的黑色大鞦韆。
在高樓大廈的鬧市背後獨闢蹊徑,在四面高牆內綠茵間聽著潺潺水聲一個人盪起希望的鞦韆,那一刻自己一定能化身成吉卜力主人公,下一秒就見到totoro。

於是我開心地跟親朋好友拍照炫耀我的夢幻城堡,引來大家生生驚嘆。而事實上一整個禮拜我都沒能盪起一次希望———
每天夜晚回家從窗戶往外看,那鞦韆正是整棟房子最為綠幽幽陰森森的角落,膽小如鼠本人不敢踏入這片神秘半步。
而周末的白天則酷暑難耐,嬌生慣養如我更是不想在酒店還要體驗汗流直下的原始桑拿。
於是這塊鞦韆園地在我而言成為了一張幕布,一幅只供欣賞的畫,一張值得發INS裝文藝的照片。



周六的下午在窗邊發獃,經常有小烏鴉在鞦韆背後的牆頭陪著思考人生。嘴尖兒和小爪子像是滴在風景畫里的幾點檸檬黃顏料,跳躍著和陽光攪拌進綠色里。
而再一回神只見面前白牆上悄咪咪一抹毛茸茸的灰黑,小蜘蛛也來湊熱鬧,爬爬停停彷佛宣示領地主權。
在房間內吃零食則是超高難度挑戰,一點點甜食碎片就足以勞駕螞蟻兄弟成群結隊浩浩蕩蕩趕來。
一天晚上把吃了一半的餅乾包裝紙放在桌上五分鐘後的回過神來的那一刻,我目睹了也許是二十年來見過的視野範圍內密度最大的螞蟻群…
當然這些在旅館的工作人員看來,簡直是太過不足為道。次日找前台反應「蟻居」生活,前台小姐姐眼含笑意,甚至帶著一分驕傲地表示由於此地生態過好,所有房間都隨時可能得到小生靈的青睞。
小姐姐穿著一身白衣,披一條綠瑩瑩的絲綢披肩,倒是也成為了這生態的一部分。

好在那幾日毫無蚊蟲困擾。說起來在濕熱的新加坡兩個月都沒有被蚊蟲叮咬,看來蚊子在這兒也都是遵紀守法的文明城市居民。
於是我也逐漸習慣了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並做小動物們的好朋友。

一個禮拜以後我又住回了高樓酒店和正常公寓,回想起在洛伊德的生活雖然不是完全舒適,但絕對是足夠有趣的。
在這個高樓大廈本身就是最大旅遊景點的,充滿了未來感的城市,我更喜歡不爭不搶不緊不慢隱藏在綠色里的這一片寧靜。
推薦給來坡坡旅遊的盆友們,來都來了,就去些特別好玩兒的地方吧。

更何況,李光耀曾說過,
我已經對內閣說,在我死後就把它(歐絲路38號的故居)拆了。
我見過不少故居,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的,莎士比亞的,人來人往,過了一段時間,它們變得破落不堪。
因為我這所房子的緣故,鄰近的房子都不可以建高。拆了它之後就可以改變土地規劃條例,讓其他房子可以建高,那土地價值就會升高。
我不認為在這所房子住過的人,我女兒、我妻子或我自己,還有在這兒長大的兒子,會因為房子被拆而感到惋惜。他們都有舊相片來緬懷過去的日子。
《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2011年
這一片姿態很低的小樓房,某一天也許都將會成為用舊相片來緬懷的過去。

*最後,走之前和小泳池小樹林合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