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地疫情的好轉,新加坡本地的經濟開始回暖,勞動力市場走向也一片向好。
就業人數增長
本地勞動市場持續復甦,居民就業(resident employment)人數今年第三季增長了1萬9100人,使本季度總就業人數比上一季顯著較好。
人力部15日發布的第三季勞動市場報告顯示,我國的總就業人數今年第三季度減少了2400人(不包括外籍女傭),遠低於上一季度減少的1萬6300人。這是因為居民就業人數強勁增長,增加了1萬9100人,而非居民就業人數則減少了2萬1500人。

尤其是在信息通信、專業服務和金融服務等外向型行業以及行政與支援服務、保健與社會服務等內向型行業的帶動下,本季度居民就業人數顯著增長。
不過,餐飲服務、藝術、娛樂與休閒、住宿以及零售貿易等行業的居民就業人數增長則繼續落在其他行業之後。這跟其他國家的邊境限制,以及目前遊客減少等因素有關,使得這些行業發展疲軟,不能看到有效的就業人數增長。
失業率下降
本地失業率保持下降勢頭,但仍高於冠病疫情暴發前的水平。
根據人力部發布的最新勞動市場報告,經季節性調整後,9月份的整體失業率為2.6%;居民失業率3.5%、公民失業率3.7%。然而,居民的長期失業率從6月的0.9%,上升到9月的1.2%。
10月份的最新數據顯示,本地失業率持續放緩。

裁員方面,第三季度有1900人被裁,裁員人數比第二季度的2340有所下降。在第三季度,工作天數減少或暫時被裁退的雇員人數為4060,低於第二季度的5580人。
其中,跌幅最顯著的是航空運輸與支持服務領域,這是因為航空旅遊業已逐步開啟。
外籍人才流失嚴重
持續推行的邊境限制也導致大部分行業的非居民就業人數繼續收縮受邊境管制影響,本地今年9月份職位空缺再創歷來新高,增至9萬8700個。
儘管外籍人士就業上升趨勢放緩,但經季節性調整後,本地職位空缺從6月份的9萬2100個,增加到9月份的9萬8700個。
另外,職位空缺對失業者的比例自1997年以來,首次達到2以上,每100個失業者就有209個職缺。

不包括外籍女傭在內,本地總就業人數自2019年12月起減少了17萬3100人。其中,製造業、建築業、餐飲業和行政與支援服務的工作準證持有者顯著減少,占職位空缺的38%。
但隨著開放邊境的進行,讓更多外籍人士入境,人力部表示,這些行業的人力情況預計將改善。
當局也鼓勵僱主考慮聘請更多元化的員工來填補空缺,例如較年長的員工,失業人士或來自其他領域的員工。
明年起逐步結束居家辦公
明年1月1日起,政府將允許多達50%居家辦公的員工回到公司上班。
衛生部發表文告說,當局也會允許更多員工參加同工作相關的活動。目前,當局把這類活動的人數限制在50人,所有參加活動的人也必須全程戴口罩和坐在座位上,同時也必須符合疫苗接種差異化安全管理措施的規定。

共同領導政府跨部門工作抗疫工作小組的財政部長黃循財指出,當局在檢討是否要繼續允許那些沒有接種疫苗的員工憑著陰性的檢測結果到公司上班。當局正在考慮取消這樣的做法,但這會對僱主和員工造成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