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部長王乙康。(通訊及新聞部)
作者 李國豪
國會這兩天如火如荼針對健康SG(Healthier SG)白皮書展開辯論。
西醫毫無疑問是這項計劃的骨幹,但不少議員也關注,中醫在這項計劃下究竟能扮演什麼角色?
為此,衛生部長王乙康一連兩天引經據典,化身「中醫達人」,搬出經典中醫理論來為健康SG計劃打廣告。
他周三(5日)在為健康SG白皮書動議做總結時表示,衛生部一直以來都認同中醫的價值,以及中醫為本地社區帶來的好處。
他說,中醫的強項在於預防護理,兩千多年前就有此一說: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上述「養生三法」源於《黃帝內經》,原文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根據《中國中醫藥報》的解釋,「飲食有節」的意思是飲食要節制,不過飢過飽,吃飯要定時規律,營養要全面均衡,不要挑食偏食。
「起居有常」指睡覺、起床要有規律,白天清醒晚上睡覺,不可日夜顛倒,同時不要熬夜,也不要賴床。
「不妄作勞」指的則是不過度使身體勞累。勞力方面,要有勞有逸,勞逸適度;勞心方面,則應避免思慮過多、思考過度。

(網際網路)
王乙康強調,中西醫各有所長,發展脈絡與特點不盡相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中醫和西醫都認同預防勝於治療,及早管理疾病和風險因素,可減緩個人日後面對的健康問題。
健康SG的主旨,正是希望透過預防護理提升新加坡人的健康水平,因此精通預防護理的中醫可以在此扮演要角。
他表示,衛生部過去一年已和中醫團體成立工作小組,旨在提升中醫臨床培訓和職業發展,而相關工作小組的成果將可用來探討如何讓中醫支援健康SG計劃。
「我們鼓勵中醫師繼續做你們擅長的事,勸導病人照顧個人健康,養成良好習慣,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國會反對黨領袖畢丹星則問出了不少國人關心的問題:
既然中醫療法已被證實能有效管理整體健康,衛生部日後會否考慮將中醫納入健康SG計劃內,並進一步允許國人使用保健儲蓄戶頭(Medisave)支付可預防慢性疾病的中醫療法和替代療法的費用?
畢丹星舉例說,一些替代藥物能和公共醫療機構所分配的藥物產生相同的臨床效果,而且價格更便宜,當局應該深入研究看看。
例如,用來解決便秘問題的Fybogel膳食纖維沖劑在沒有津貼的情況下售價約20元,但擁有類似效果的傳統草藥車前籽殼售價卻不到3元,且在小印度甚至職總平價超市皆有出售。
對此,王乙康回應稱,畢丹星所提的例子並非是西藥與中藥之別,因為上述兩種例子都是膳食補充劑 / 保健食品,嚴格來說不屬於藥物。
王乙康強調說,新加坡未來的預防護理策略將把護理的重心從醫院轉至社區,他希望中醫也成為相關過程的一分子,但他也補充:
中醫藥不會,也不能取代西藥。

中醫將在健康SG計劃下扮演支援角色。(聯合早報)
值得一提的是,王乙康昨日為健康SG白皮書提出動議時,也引用了另一中醫經典——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的名句: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王乙康將其詮釋為次一等的醫生只會醫一個人身上的疾病,中等的醫生可處理好一個人的整體健康,而高明的醫生則可提高一個國家的人口健康。
他解釋說,健康SG計劃的目標就是「上醫醫國」:
「健康SG是一個橫跨很多年的長期策略。這份白皮書是我們國家保健政策的重要轉捩點,對衛生部來說是一件任重道遠的工作。它的成功,要靠人民和國家的配合以及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