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思維正轉向可持續投資,對新加坡而言,可以乘勢把握諸多良機從綠色經濟中獲益。近期的高碳稅以及加快零排放目標的一系列舉措都指向了新加坡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承諾。
到2030年之前,新加坡的碳稅率從現在的5新元將逐步提高到每噸80新元。大型碳排放實體的運營成本也將顯著上升,這類企業因而需要進行業務調整或者採用更清潔的生產技術來保持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新加坡城市一處綠色建築(資料圖片)
豐滿的理想之下,總是有充滿骨感的現實。要實現向綠色經濟的轉變,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要有能夠塑造未來的人才,為推動環境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隨著環境與社會問題日漸增長,我們需要同時追求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而要實現雙重或三重目標,則需要對人類和企業活動進行更加全面的評估和調整。
作者簡介
Sumit Agarwal | 艾格華
新加坡國立大學
劉德光傑出講席教授
金融系、經濟系及房地產系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SGFIN)所長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經濟學博士
教研領域:房地產金融、行為金融學、家庭理財、金融法規等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張偉娜
新加坡國立大學
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SGFIN)副所長
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
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碩士課程學術主任
美國·西北大學金融學博士
教研領域:固定收益證券、資產定價與投資、可持續投資等
Johan Sulaeman
新加坡國立大學
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SGFIN)常務所長
商學院金融系院長講席副教授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金融學博士
教研領域:共同基金及機構投資者、股票及證券分析、投資組合與管理、期權與期貨、地域對經濟決策的影響、公司金融等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幫助企業預備更嚴格的ESG報告
隨著新加坡綠色經濟的起步,越來越多的具有環保意識的投資者將成為市場的主導。
幾年前,我們研究了金融市場如何為上市公司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活動定價。許多採用傳統商業模式的公司並不會因ESG相關業務活動而直接獲益,但當他們繼續完善環境和社會的活動時,結果表明投資者會非常關注。
近年來,圍繞「漂綠」的話題或是一些公司誇大其綠色環保活動的舉動,也引起了不少爭議。公司活動的可信度的驗證和確認對於投資者可以了解公司真實的影響力至關重要。
然而,許多公司都在面對更嚴格的可持續性報告的監管要求的挑戰。有些公司擔心過度披露的信息會削弱自身的競爭優勢,而有些公司則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來評估企業對環境的全部影響。
企業也需要聘用能夠將可持續發展的報錶轉化為商業優勢的員工。通過跟蹤自身對環境的影響,企業可能會發現新的收入來源或削減成本的方法。
例如,許多企業可以以最低成本採用雨水收集技術,降低水電費,甚至幫助擴大和維持更多的綠地空間。新加坡的星耀樟宜內部修建的世界上最高的室內瀑布就是利用收集的雨水提供動力的一個例子。

新加坡樟宜機場2019年開幕的星耀樟宜室內瀑布利用回收雨水作為動力(圖片來自樟宜機場官網)
不要,適應這種變化並不容易。企業現在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既要能夠從環保行動中降低環境污染,又要能夠駕馭這對公司財務的影響,並且理清二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對公司可持續發展相關措施的預算和估值做出正確的分析,這項新能力無論對於企業還是社會來說,都能產生很大影響。
亞洲市場可持續金融專才稀缺
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從事可持續金融領域,也是現今的一項挑戰。
近年來,亞洲的可持續和綠色投資增長迅速。2021年,本地區的借款人發行的 ESG 債券增加了一倍多,達到創紀錄的 690 億美元,超過美國。
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在未來會繼續發行更多的可持續發展掛鉤的證券,評估可持續投資項目並進行更大量的資本投資。
然而,可持續金融領域的金融專業人才通常都來自歐美高校,這也意味著該領域缺乏專門研究亞洲市場和問題的人才。
這可能會阻礙公司投入可持續投資。滙豐銀行 2021 年 9 月的一項調查顯示,亞洲 40% 的機構投資者「由於缺乏專業知識,或合格員工而不願進行更多基於 ESG 的投資」,這一數字高於 2020 年的 26%。
市場需要更多熟練的專業人士,他們對這裡面臨的可持續挑戰有背景化的理解,並擁有正確的機構知識和背景,未來綠色經濟的轉型和增長需要更多的亞洲人才。
研究及公共政策的現實需求
從事綠色經濟的專業人士,不僅需要熟悉金融知識,還需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影響。政策制定者正迅速調整規則,建設更環保、可持續的綠色經濟實體。
在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方面,調查研究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了解該政策在經濟、環境以及社會方面所產生的影響。這也意味著高校和智庫要培訓和聘用更多的研究人員,對相關的公共政策開展研究。
例如,我們發現改善政府組屋的供水管道以及安裝可視化水錶,能夠讓用戶的用水量減少。我們還發現,樟宜機場公布準確的航班到達時間,可以大大減少計程車在機場航站樓的等候停留時間,從而減少碳排放。
這些以實證為基礎的調研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信息,有助於推動人們採取更環保的行動。

新加坡斥資10億新元打造的城市綠色旅遊休閒勝地濱海花園(資料圖片)
相關研究也可以檢驗證明政府舉措是否真的有助於企業脫碳。例如,新加坡和一些亞洲國家建立了新的碳交易平台。雖然需要更深入的調查,但我們初步研究表明,金融機構還是碳交易平台中最活躍的市場參與者。下一步研究仍必須探索交易平台如何可以有效的激勵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並積極減少本身的碳排放量。
贏得ESG人才之戰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我們需要更專業的人才隊伍來了解和解決這些關鍵問題,我們也希望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能運用到更廣的領域中。
新加坡的高校也正通過開設相關專業課程迎頭趕上。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近期推出的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碩士學位課程(MSc SGF),旨在培養該領域的優秀人才學習可持續金融理論,全面把握可持續發展框架。
培養新一代綠色金融人才也應該成為高等學府的使命,這些人才未來將超越獲取最大利潤的傳統金融思維,引導資本流向可持續發展實體,為可持續發展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最終,他們也將影響並鼓勵每個家庭和企業發揮自己的力量,努力將新加坡和亞洲打造成更加美好的棲居地。新加坡則不僅能夠實現綠色經濟藍圖,並且能夠在ESG人才培養的大勢中昂首前行。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CNA
原文標題為Race for scarce talent in green finance looming in Singapore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Sumit Agarwal(艾格華),新加坡國立大學金融系、經濟系和房地產系劉德光傑出講席教授、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執行所長;張偉娜,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SGFIN)副所長、可持續性發展和綠色金融碩士項目教導主任;Johan Sulaeman,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系院長兼講席副教授、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