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提出到2025年,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會嚴重影響到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並對人們健康造成威脅,急需採取一系列的應對戰略和政策。
近日,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表了一篇關於東南亞國家氣候變化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東南亞是一個面臨多種自然災害風險的地區,而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些風險。

同時他們強調,到2050年,東南亞國家有可能因為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而損失超過35%的GDP, 嚴重影響到農業、工業、旅遊業等,並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
東南亞國家還將出現更熱的天氣、更長的季風季節和更多的乾旱,因為預計未來 20 年全球氣溫將比工業化前高 1.5°C。到2050年,海平面預計也將比2000年至少上升25厘米。

東南亞自然災害地圖,圖片來源;NTU

自然災害,圖片來源:NTU
因此,為了提高東南亞國家的抗災能力,科學家團隊建議:
1. 應優先了解災害風險的根本原因
2. 東南亞國家需要關注在經濟上劣勢的人們的情況和需求
3.評估和應對不斷變化的災害風險
4. 應系統地、平等地考慮所有減少災害風險的措施,以確保選擇最佳的措施來減少長期的風險
5. 建立透明度、問責制和執行財務標準和法規,以便在救災、恢復和備災以及建設工作之間更好地分配資金

基於自然的應對策略,圖片來源:NTU
NTU EOS研究員Lauriane Chardot博士說,"通過對該地區的災害風險進行全面審查,我們強調關注適應氣候變化、減少災害風險的重要性"。
NTU地球觀測站Benjamin Horton教授提出,這份報告描述了東南亞將如何面臨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氣候變化,這會威脅到近幾十年東南亞國家在人類發展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的進展,因此東南亞國家急需採取政策來維持居民生計、緊急救援和社會保護。

該科學家團隊成員,圖片來源:NTU
此次報告也與南洋理工大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致,旨在推動未來15年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鞏固大學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