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環境局的骨痛熱症黑區地圖可見,東部地區的黑區特別多,受訪專家指出,這些地區成為伊蚊滋生的溫床,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都可能是因素。
累計超過200起病例的黑區目前共有五個,當中就有兩個位於芽籠和阿裕尼一帶,另一個則在蒙巴登,都屬於東部地區。

國家環境局回復《今日報》時指出,本地東部地區的人口特別多,而傳播骨痛熱症的伊蚊已經非常適應我們的城市化環境,喜歡在人們居住的地方附近滋生和繁殖。高密度的住宅、伊蚊的存在,以及可供伊蚊滋生的環境例如水桶和盆栽,都是導致東部地區黑區較密集的綜合因素。
受訪的傳染病以及公共衛生專家也認同人口密度跟病例集中區息息相關,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就指出,這些地區住的人越多,病例就會越多,病例集中區自然也就更多。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資深研究員Borame Sue Lee Dickens也指出,舊式建築的設計也可能讓伊蚊有機可乘,因為老舊建築有更多坑洞以及晾衣孔可導致積水。
北部地區也有不少黑區
但環境局指出,骨痛熱症黑區不僅限於東部,北部和西部的高密度地區也有不少伊蚊滋生處以及骨痛熱症病例。
本地今年至今已經出現多達2萬零458起骨痛熱症病例,病例集中區已經超過400個,屈居芽籠與阿裕尼地區之後的第二大黑區就在武吉班讓,而兀蘭也是今年最大的黑區之一。
根據環境局數據,自2015年以來,東部和北部的病例集中區就特別多,每年最嚴重的黑區就包括東部的淡濱尼、芽籠和勿洛,以及北部的兀蘭、義順和三巴旺。
私宅區防蚊挑戰大
一些受訪的當選議員則指出,區內不少病例集中區都在私宅區,蒙巴登單選區的當選議員林謀泉就指出,區內的麥雅路(Meyer Road)就深受骨痛熱症影響,而這一區主要都是有地住宅。
「當你家中有花園和坑坑洞洞,就會更具挑戰性,可能導致伊蚊滋生,盆子和桶子也會在下雨時積水。」
三巴旺集選區當選議員傅麗珊則指出,私宅區的水溝也可能成為伊蚊滋生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