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國會以0票反對的殘酷結局,將新加坡驅踢出馬來西亞

2020年12月19日   •   9063次閱讀

新加坡,一個新興的城市國家,它身上的標籤有許多,花園城市,交通便利,出口加工業發達等等,種種標籤吸引著無數外來人員移民於此地。

這個全世界最難拿到綠卡的國家,實在讓人很難想像,曾經的新加坡人,連吃飽飯喝足水都是奢侈之事。

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土面積不及香港的彈丸小國,卻在新馬被迫分家後搖身一變,轉依賴為駕馭,成為亞洲四小龍,創造奇蹟的獨立建國史。

荒島求生

公元12-13世紀,一個被稱為淡馬錫的海城小島,在海洋的浪潮中,迎來了第一個商埠時代,它就是新加坡。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之間,新加坡位於這條黃金水道中最核心的地帶。

新航路開闢後,在經濟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下,資本主義挖掘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位於優越位置的新加坡,也毫無疑問地成為列強爭奪戰的戰利品,進行著殖民統治。到了20世紀初,在列強資本貿易下,新加坡從遍布沼澤的荒島,變為全世界第七大港口。

二戰結束後,在戰爭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戰爭的浪潮。

儘管新加坡難逃英國殖民地的命運,戰後的新加坡也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意識到靠人不如靠己的新加坡人,終於在1963年9月,脫離了英國的統治,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靠人民團結一心換來的獨立自治,為何卻隨即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說到底,此時的新加坡,在脫離了殖民地的身份後,荒島的窘境岌岌可危,不可忽視。

這個彈丸之地,既沒有主權完整的獨流大河,也缺乏體量足夠的湖泊供應生活生產。國土地形的崎嶇狹小,使得這個每年降水極其豐富的熱帶雨林,雨水都無法收集和利用,只能白白流走。

這樣看來,沒有自然資源的新加坡,將希望寄託於馬來西亞的行為也不乏為正確的做法了。

然而兩年後,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卻逼著新加坡獨立,靠山崩塌。

新馬合併後,由於治國方針的歧義,新加坡與中央政府終於發生了矛盾。1963年12月,兩地政府第一次公開堆積已久的矛盾,經濟、政治矛盾的接踵而至更是加劇了雙邊分家的進程。

1964年9月,"馬來人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馬來族為保證自身統治,試圖將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驅逐出去,抹平這一系列衝突與矛盾。

於是,1965年8月9日,執政聯盟在國會開展緊急會議,以0票反對的殘酷結局,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從此,新馬分家。失去唯一靠山的新加坡,面對嚴峻的生存壓力,前景似乎一片黯淡。但令馬來西亞沒想到的是,正是在危機感的驅使下,新加坡人民在逆境中尋找突破口,逆流而上,駕馭起海洋之路。

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海運,都必經馬六甲海峽。在國際形勢下,為了更好避免反傾銷、反補貼、貿易戰等情況,轉口貿易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絕佳方法。

於是,政府因地制宜,以中間商的身份,作為貿易雙方的中轉站,開始了"轉口貿易"。

但是,毗鄰馬六甲海峽的不只是新加坡,為何只有它在眾多港口中脫穎而出呢?

港口的吞吐量往往是其港口是否繁榮的重要因素。

馬六甲海峽西岸,礁石林立,遍地的沼澤和淺灘使得港口勉強滿足小型船隻的停靠,發展十分有限。

相反,海峽東側的航道港寬水深,吃水線深達20米的巨輪都可以順利通航,入港停靠。最重要的是,作為自由港的新加坡,轉船無須手續和納稅。於是,新加坡藉助這一優勢,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物流中轉港。

同時,它吸引來了世界跨國公司,解決了就業崗位缺失的問題。光是衍生出的外資銀行,就已經填補了幾十萬空缺的工作崗位。這樣一來,東西兩岸的利弊更加凸顯,西岸國家除了對新加坡投以羨慕的眼光,只剩下無能為力。

駕馭海洋後,危機感十足的新加坡並未止步於此,他們認識到,資源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無窮無盡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遲早一天也會把這一切吃空。只有利用有限的價值創造更多價值,才是發展的良久之計。

因此,新加坡由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

沒有一滴原油,那就利用自由港優勢,發展為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

沒有土地資源,那就填海造陸,擴大將近百分之二十五的國土面積。

沒有水資源,那就建設海水淡化廠,設置雨水徑流收集系統,研究再生水,轉劣勢為優勢,實現供水自給自足。

除了國際貿易、加工業,新加坡以國際入境遊客為目標群體,提高旅遊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國際競爭力,使旅遊業是新加坡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聰明的新加坡靠著無與倫比的地理優勢,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實現了多元化發展,成為世界其他港口的學習典範。

穩固人心尤為重

新加坡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託,更離不開優秀的領導人對人心的穩固。"新加坡是脆弱的",李光耀在這樣的憂患意識下,逐一打破憂慮。

由於本國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很低,優秀頂尖人才十分罕見。新加坡重視教育,投入巨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為目前知識密集型經濟提高人才基礎。

李光耀重視人才的培養,也重視外來人才,甚至讓外來人員心甘情願定居。要做到心甘情願,創造卓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人口總量少的新加坡,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1965年,新加坡建國之初,人口只有188萬。新加坡吸引國際優秀專業人才入籍新加坡,推出國外人才居住計劃。在這種計劃下,人才被吸引過來的同時,又為新加坡正式公民提供了補充源。

公民的素質提高,不僅需要學歷的支撐,還得益於它高度的法制。

在新加坡,吃口香糖、隨地吐痰等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處罰提示在地鐵、公交遍布醒目位置,隨處可見。高昂的違法成本,帶來的結果是新加坡人的極度守法。

由日常生活細節再延伸到工作層面,新加坡人很講規矩,視廉潔為一種職業道德。工作效率高,重信譽,工作辦事按照合同、法律及流程辦事,令人省心。

政府層面的高瞻遠矚,以及在法律制定上的效率和嚴謹程度,穩固人心,扎牢新加坡的根基。

新加坡不是一天建成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

可能在有些人眼裡,新加坡確實很小很悶,娛樂的地方僅剩千篇一律的商場或博物館。人們的高素質,看上去可能只是被嚴苛法律遏制的。由於不少本地人沒見過世面,看似高質量的生活其實和很多已開發國家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新加坡,清楚地認知並發揮自己良好的地理優勢,同時在遇到困難時,及時調整精準的把握市場機遇,一步步崛起。

一個小城,就是這樣建成大國的。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0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721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8550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