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位於新加坡(全稱: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的南部沿海,西臨馬六甲海峽(Straits of Malacca)的東南側,南臨新加坡海峽的北側,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世界沿海港口行業比較知名 ,也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口之一。該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自13世紀開始便是國際貿易港口,已發展成為國際著名的轉口港。新加坡港也是該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的中心。
中文名
新加坡港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所屬國家
新加坡共和國
國內位置
位於新加坡南部的沿海
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東南側
相關港口
馬來西亞皇京港
海峽港、自由港、基本港(C、M) 經緯度:01度16分N,103度50分E ,航線:東南亞。港口位於新加坡南部的沿海,西臨馬六甲海峽(Straits of Malacca)的東南側,南臨新加坡海峽的北側。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口之一。
位置
該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已發展成為國際著名的轉口港。

新加坡港由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PSA International Pte Ltd )簡稱PSA,是世界第二大的港口經營管理公司管理。
新加坡港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的中心。主要工業以電子電器,煉油及船舶修造為三大支柱部門。該港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它已是世界上電腦磁碟和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國,還有煉油業,它是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工業除三大支柱部門外,還有紡織、食品、交通設備、建築等也較發達。新加坡還是歐、亞及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旅遊業也是主要外匯來源之一。新加坡境內自然資源缺乏,糧食的全部和蔬菜的半數均依靠進口。該港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4攝氏度。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雨季。全年平均降雨量2400mm。屬全日潮港,平均潮差為2.2米。
港口條件

運作中的新加坡港
本港自然條件優越,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治區面積達538萬平方米,水深適宜,吃水在13m左右的船舶可順利進港靠泊,港口設備先進完善,並採用計算機化的情報系統,同時謀求用戶手續的簡化和方便。
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門吊、集袋箱吊、汽車吊、鏟車、叉車、卸貨機、吸揚機、牽引車、拖船及滾裝設施等,其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203噸,拖船功率最大為1400kW,還有直徑為150~600mm的輸油管供裝卸石油使用。另有海上泊位多個,最大可泊35萬載重噸的超級油船,丹戎巴葛碼頭為貨櫃專用碼頭,有9個幹線泊位和3個支線泊位,其中有6個泊位可靠6艘"第三代"貨櫃船舶同時作業,貨櫃堆場可存放3.1萬TEU,有最新式的用於堆垛貨櫃的橡膠輪胎式裝卸機。
這批裝卸機最大起重能力達40噸,跨距22.7m,提升高度19m,軸距8m,運行速度在提升時為17m/min,在橫移時為70m/min,在行走時為134m/min,最高能堆垛7層,而普通裝卸機只能堆垛5層,並能自動將吊鉤放到貨櫃上方所需的位置上。另外在兩個大門口還沒有16個車道的電子地磅。裕廊碼頭的周圍是新加坡最大的裕廊工業區,它對該碼頭干、液、散貨的輸出入起了一定作用,該碼頭有9個深水泊位,最大可停靠30萬載重噸的船舶,有倉庫8.5萬平方米,堆場23.4萬平方米,穀倉容量達4.8萬噸,有鏈帶式干散貨卸貨機,可直接把貨物運往倉庫,散貨的裝卸能力每天達1.4萬噸。該港煉油廠的貯藏容量達80萬立方米,精鍊能力每天為120萬桶(約16萬噸),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鹿特丹和休斯頓。本港早在1891年就開始轉口貿易,自由貿易區分布在港區內,面積達4.05平方千米,碼頭岸線長這4.83km。過境貨物倉庫為12萬平方米,露天堆場為8.4萬平方米 [1] 。
港口功能
中轉業務
從1960年開始,貨櫃運輸在世界上逐漸興起。新加坡抓住機遇,開

新加坡港全貌
始大力興建貨櫃專用泊位,首個泊位於1972年投入運營。通過逐步改建和新建貨櫃專用碼頭,配合積極的貨櫃中轉政策,並與政府當局和相關行業緊密協作,新加坡港迅速發展,轉變成為地處東南亞的貨櫃國際中轉中心。
新加坡港與世界上1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建立了業務聯繫,每周有430艘班輪發往世界各地,為貨主提供多種航線選擇。有了如此高密度、全方位的班輪航線作保證,需要中轉的貨櫃到了新加坡很快就會轉到下一個航班運往目的地。新加坡港的大部分貨櫃在港堆存時間為3-5天,其中20%的堆存時間僅為1天。新加坡作為國際貨櫃的中轉中心,極大地提高了全球貨櫃運輸系統的整體效能,成為國際航運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新加坡國際航運中心的最大特色。
綜合功能
除了海運,新加坡還在空運、煉油、船舶修造等方面具備產業優勢,同時又是重要的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利用這些優勢條件,圍繞貨櫃國際中轉,衍生出了許多附加功能和業務,豐富和提高了新加坡作為現代意義上國際航運中心的綜合服務功能。國際貨櫃管理和租賃中心。發達的貨櫃國際中轉業務,吸引了許多船公司把新加坡作為貨櫃管理和調配基地,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貨櫃管理與租賃服務市場。
在許多港口經常會出現因為沒有足夠空箱可以提供,只能眼看生意轉到其他船公司的情況。但在新加坡由於貨櫃管理與租賃形成了市場,這種因為缺少空箱而丟失生意的情況卻很少發生。

新加坡港貨櫃
空港聯運。空港聯運是新加坡海港與新加坡空港合作開展的一項增值業務。它是指通過海運和空運的配合與銜接,有交往地利用兩種運輸方式的優點,滿足用戶的特殊需求。空港聯運本身並沒有給新加坡帶來可觀的箱量和收入,但它確實滿足了客戶的應急之需,極大地提升了客戶對新加坡港的信任度和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知名度,在廣泛和長遠意義上為新加坡港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修造中心
新加坡港擁有一個40萬噸級的巨型旱船塢和兩個30萬噸級的旱船塢,能夠同時修理的船舶總噸位超過200萬噸,是亞洲最大的修船基地之一。在為船舶提供維修服務的同時,新加坡港還提供國際船舶換裝與修造一體化的服務。需要檢修的船舶往往滿載貨物從其他港口駛往新加坡,將貨物在新加坡港換到其他船舶後,就近在新加坡進行維修,節省了成本,方便了船主,也為新加坡的修船業帶來了更多的生意。
國際船舶燃料供應中心。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排名前列的Shell、Exon Mobil、BP等石油公司均把新加坡作為石油提煉和倉儲基地。產業的規模效應使得船用成品油的價格相對較低,加上位於國際航線的要衝,新加坡已發展成為國際船舶燃料供應中心,往返歐亞航線的船舶大部分只選擇在新加坡或鹿特丹兩地加油。
國家重點
新加坡港有天然優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港口物流一直被列為國家重點產業之一加以大力發展。政府一貫重視發揮港口的優勢,將港口視為新的重要生財之道,因此能從長遠的戰略發展角度來規劃港口的發展,在擴充、改善、提升港口相關設施水平和能力方面,既有資金(包括政府投資、民間企業投資和國外投資),又有技術和人力保障,使新加坡港的基礎設施水平始終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
港口發展
新加坡港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共有250多條航線來往世界各地,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家船公司的各種船舶日夜進出該港,平均每12分鐘就有一艘船舶進出。一年之內相當於世界現有貨船都在新加坡停泊了一次,所以新加坡有"世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之台稱。
新加坡的貨櫃吞吐量在1990年和1991年均超過香港而躍居世界第一位,自1992年開始新加坡雖然達到756萬TEU,但香港達到797萬TEU,被香港奪去首位,直至1994年新加坡貨櫃吞土量達到1040萬TEU,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全球前十位貨櫃港口座次塵埃落定,新加坡港以2480萬標箱(TEU)高居榜首。
發展策略
政府注重先進電子技術在港口行業中的運用,注意以先進的電子設備裝備港務服務項目。港口內的調度、計劃、日常業務、船隻進出港指揮、安全航行、與貨主及海運公司的業務商談等均大量採用電子技術,即提高了效率,又節省了大量人力費用支出。
科技含量
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中心,要集合政府職能部門、航運公司、物流企業、金融和法律服務機構等一起高效運作,實現前面所述諸多複雜的功能。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的完成主要得益於高科技的應用。構築新加坡國際航運中心信息平台的主要是TRADENET和PORTNET兩個電子信息系統。早在1990年,新加坡就投資建立了全國EDI貿易服務網-TRADENET。該網絡通過橫向聯合,把新加坡所有國際貿易主管機構連接到一個整體系統網絡中,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
通過垂直聯合,已與5000多家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聯網,確保信息流的暢通。PORTNET系統是一個國家範圍內的電子商務系統,該系統連接整個航運界,包括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代理、海關、港務集網、港口用戶等,並逐步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PORTNET系統有7 000多家用戶,平均每年處理超過7 000萬宗交易。可以說,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全社會共享的電子信息平台,才使得新加坡的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1] 。
自由政策
新加坡同世界許多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實行自由港政策是分享全球自由貿易權利、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新加坡實行的自由港政策,具體體現是實行自由通航、自由貿易,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對大部分貨物免徵關稅等等。實行自由港政策極大地方便了貨物的流通,節省了貿易成本,帶動了貨櫃國際中轉業務的發展,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使新加坡在國際航運、貿易和金融業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域外經營
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開始改革港口管理體制,把港口的管理和經營職能分開。設立新加坡海事和港口局(MPA)負責港口管理,設立新加坡港務集團(PSA)負責港口生產和經營,對PSA進行股份制改革和私有化。同時,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要求,按照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口岸作業流程再造,積極推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此外,通過港口體制改革強化PSA作用,突出其港口經營,賦予PSA域外投資經營權,並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即在「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建設異國「飛地」工業園區,在全球範圍內搶占貨櫃運輸市場。
人才培養
現代的港口已遠遠地脫離了純粹的海運概念,向著綜合物流中心的方向發展,因此管理人才就成為港口競爭力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新加坡政府歷來重視培養高級港務管理人才,前不久還決定投資4 500萬新元,除加強港口設施外,重點是培養港口業務所需的各個層次的專業人才,使港口各層次的管理運轉協調一致,不出現脫節現象。這一點,往往被其他一些港口所忽視。
臨港工業
新加坡充分發揮港口的綜合區位優勢, 利用海港的天然水深、便利的交通體系和寬闊的土地資源的優勢, 同時利用其作為物資集散中心各項生產要素非常集中的優越條件發展臨港工業。新加坡港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該港不僅是世界上電腦磁碟和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地, 而且煉油業也很發達, 是僅次於休斯敦、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為滿足第三代物流發展和顧客的需要,新加坡港已在裕廊碼頭建立了物流中心, 培育港口物流鏈, 港口與加工業聯合發展。港口園區建設與吸引外資相結合, 將一些臨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給跨國公司作為專用中轉基地使用, 鼓勵大跨國企業在港區建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這樣, 港口物流為臨港工業提供專業、高效的物流服務, 提升加工工業水平,進而又促進港口經營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