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空壕(Household Shelter)或許可以說是新加坡獨有,外國朋友初來乍到,第一次看到都覺得很奇怪,怎麼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防空壕?

新加坡防空壕包括公共防空壕和家用防空壕:
(一)公共防空壕。是指建在政府和法定機構建築內的的民防防空壕,市民可在緊急情況下避難的公共場所,包括地鐵站、學校、民眾俱樂部以及地下停車場。新加坡地下停車場很少,學校和民眾俱樂部(類似於我國的社區服務中心)基本沒有防護設施設備,如目前新加坡共87個社區,建有19個民眾俱樂部防空壕,實際上就是一個可供疏散的娛樂活動場所,在防災時可作為臨時疏散點。最主要的公共防空壕是地鐵站。新加坡已建成有3條地鐵主幹線,總長179公里,143個車站,其中按公共防空壕建設的地鐵站有33個,這些防空壕小的可容納0.6-0.8萬人,大的可容納1.6-1.9萬人,防護設施比較完備,每個工程都安裝有屏蔽門系統,把站台區域與列車區域、地面區域互相隔開,都建有防護防爆門、洗消設施、通風系統、供水供電系統和移動廁所等。同時,站內各種宣傳板、防空壕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一應俱全。



(二)家用防空壕。新加坡歷來重視解決人民的住房問題,政府出資建設組屋(類似於我國的經濟適用房),經過40多年建設,已建成近百萬套組屋,目前約有84%的人口住在組屋內。新加坡居民區基本沒有建設地下停車場(建設地面立體停車場,一般5層高),也就根本不存在結合居民區建設防空地下室。新加坡社區民眾防護是如何解決的呢?1997年起頒布法令,規定新建住宅必須配有相應的家用防空壕(家用避難所,又叫防空間)。新加坡1997年通過民防庇護所法令,規定所有的新的政府組屋和私人住宅區都必須在屋內或者樓層建有防空壕,取代了原本在組屋底層或地底建造防空壕的做法。所以凡是從1998年5月1日提呈發展准證申請的新組屋或房子,都必須建造防空室或防空梯間。
目前已建有約7萬個。這些防空壕包含在每一套組屋內,一般3-5平方米大小,配建在廚房、衛生間邊,按標準加強了「三板」(頂板、底板、牆板)的厚度和強度,配備了標準的防護鋼門和通風孔,內設電力、網絡、收音機等插座。這些防空壕作為每個家庭的避難場所,能在戰時遭到空襲或在災時樓房結構遭到破壞時,保證避難人員的安全,並能接收外界信息,按政府的指令行動。

組屋防空室內有兩個通風窗和電話插座,能夠讓人們與外界保持聯繫,它的四面牆壁、天花板和地板都採用鋼筋混凝土建成,厚度在25公分至40公分之間,比一般牆壁厚上至少一倍。
測試顯示,發生爆炸時,炸彈碎片和玻璃碎片的殺傷力,比炸彈本身還大。因此,一旦發生空襲,防空室的厚牆將能有效阻擋炸彈碎片和玻璃碎片,提高民眾生存的機會,減少人命傷亡。

組屋平面圖,厚牆體部分household shelter為防空壕

這是公寓里的防空洞,也是傭人的蝸居
現在是和平時期,家中的防空壕主要是作為儲藏室來儲存一些雜物、用具、備用物品等,讓家中更整潔,美觀。發生突發情況時,防空壕和公眾警報系統可給人提供實際的保護和安全感。但若要建立真正有效的民防系統,新加坡人必須知道距離他們最近的防空壕的具體位置,以便通知家人、朋友和鄰居。他們也要熟悉若發生突發事件時應該有何行動。新加坡鼓勵人們學習更多急救技術,以應對不時之需。心肺復甦術、如何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簡稱AED)、基本防火知識和技術,都能夠在緊急情況時派上用場,幫助有需要的家人或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