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個國土面積僅比北京海淀區稍稍大些的國家不產石油,沒有金字塔、長城這些奪人眼球的景點,不過,造物主給予它另外的眷顧。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有陽光就夠了」。多多利用上帝賜予的財富——自然採光、通風,減少能源消耗,是新加坡的城市管理者執著的追求。

新加坡首座零碳建築——新加坡建設局辦公大樓。單從外表來看,參觀者很難發覺這座零碳建築竟然是由一棟老房子改造的,目前這座外表嶄新的建築已成為新加坡樣板建築,集成了採光、通風、清潔可再生能源、綠植等多項綠色設計與技術。
一走進新加坡建設局大院,覆蓋建築外牆的綠油油的垂直植被一下子抓住了記者的視線。新加坡建設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在外牆栽種綠植不僅美觀,而且具有遮陽隔熱的作用。零碳建築外表的「小花招」真是不少。為了有效遮擋陽光和利用太陽光,這座零碳大樓外牆按照適當的光照角度設置了遮陽板和導光板,阻止強烈的陽光透過玻璃直接射入室內,起到降溫作用的同時,還可以將自然光線更深地反射到辦公室,增加辦公室的亮度,從而減少電源的使用。
進入辦公室後,參觀者進一步體會到零碳建築對自然有多麼的依賴。新加坡建設局的工作人員提醒記者留意房頂上一個大大的圓形燈罩,「這可是陽光啊!不是電燈」。工作人員對這一「得意之筆」著重進行了介紹:大樓設計了幾個天井,通過導光管將太陽光從各管口折射出來,而且這個自然採光燈的亮度是可以人工調節的。與電燈不同的是,自然採光燈光線柔和。儘管缺少一般辦公室燈火通明的感覺,但坐在桌子前,光線卻很好,完全不影響工作。對光照充足的熱帶地區來說,還有什麼比太陽光更好的照明方式呢?
如果遇到陰天怎麼辦?「我們辦公室里安裝了感應器,自動測量室內照明,如果採光充足,系統就會相應關閉日光燈。」這裡的工作人員回答了這些疑問,「每個人的辦公桌前,還有一個小的LED檯燈,以供光線不足時使用」。記者到訪時,正值中午,辦公室內光線充足,房頂上的電燈並沒有開。
零碳建築自然少不了太陽能這個主角。「大樓已實現電能的自收自支。樓頂的太陽能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在發電高峰時還可將電能輸送到公共電網,在用電高峰時,大樓可從公共電網購電。從全年情況看,發電量略有結餘。」新加坡建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新加坡電價為每千瓦時1元,是為數不多可以達到光伏發電的成本與傳統的電價持平的國家,這成為新加坡光伏發電的最大優勢。不過,「僅從電價來看,光伏發電的設備投入需要20年後能夠收回。」
這個理想中的綠色建築是否真的完美無瑕呢?「因為是對既有建築的改造,建築物的朝向和位置並不理想,不利於減少熱負荷。這些遺憾只有通過現代技術來彌補了。」採訪結束時,新加坡建設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了這個外人不易察覺的小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