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台之後,並沒有如外界預料的那樣,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這也讓此前很多分析家們大跌眼鏡。但是,拜登對華強硬的外交政策,最起碼從其上任這100多天來看,並沒有收到什麼效果。最近,就有國際問題專家喊話白宮,務必調整對華關係,放棄特朗普時代錯誤的對華政策。據參考消息網5月9日的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馬凱碩教授在一次活動中就公開表示,拜登若要重回正確的對華道路,就必須做到「三個調整,五個改變」。

所謂的「三個調整」,主要是調整自己的認識,思考下美國的長遠利益是什麼、中國是否打算取代美國以及中美競爭誰勝誰負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所謂的「五個調整」,則是取消對華制裁和加征的關稅、停止辱華、停止在台海挑釁、取消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真正重視」區域經濟合作,與中國「展開良性競爭」。
馬凱碩教授認為,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霸權,美國為何還要與中國對抗,這是沒有必要的,此外,即便美國真的打算與中國競爭,恐怕最終也會以失敗而告終,因為白宮目前唯一所能依仗的,就只剩下軍事力量了,而決定中美競爭勝負的卻是經濟因素。周邊各國不會答應「兩手空空」的美國的遏華要求,而會選擇能夠提供幫助的中國。

應該說,馬凱碩教授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目前,美國的確感覺到在遏制中國方面很有些「力不從心」,就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承認,即便美國的GDP占到了全球的20%,但對於遏制中國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需要盟友。然而,盟友會追隨美國嗎?正如馬凱碩教授所指出的,並沒有,或者很難,亦或是「嘴上一套,背地裡一套」。
比如說日本,一方面積極參與美國的遏華戰略;另一方面,在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很快就加入了由中國主導的區域經濟共同體中,迫於中國的壓力,菅義偉首相也公開表示,不會軍事參與台海爭端,這明顯就是把美國當猴耍了。

再比如紐西蘭,紐西蘭是「五眼聯盟」的成員之一,但現如今,紐西蘭挺身而出,強烈反對「五眼聯盟」變成「反華聯盟」,紐西蘭外長強硬地指出,「五眼聯盟」的工作就是分享情報,沒有別的。
再比如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多次公開支持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多極化世界」的構想,並明確表示,德國乃至歐盟不會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默克爾也對中歐投資協定給予厚望,而歐盟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崛起的機會。由於盟友們都拒絕和中國「劃清界限」,因此,布林肯也只能無奈地表示,「不是說完全不能和中國做生意」。

因此,美國想要遏制中國,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看似美國是一塊石頭,而中國是一根小草,但石頭是無法阻止小草生長的,這種磅礴的生命力,不是武力阻撓或拉盟友多領域挑起爭鬥,就可以遏制的。中國的復興符合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利益,也符合美國人民的利益,美國需要認識清楚,霸權是不會長久的,這世上沒有永恆的霸權。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