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灘巡邏義工發現男子撿到地毯海葵,裝在塑料袋內,上前勸對方把它放生卻遭拒絕,懷疑對方是要把地毯海葵賣到水族館。
自稱是海灘巡邏義工的網民前日在網際網路上上載貼文,指他在上星期天在巴西立一帶巡邏時,看到一家人在海灘把一隻地毯海葵(carpet anemone)裝入塑料袋內。
一般相信,他們是趁著退潮時,到海灘撿拾海洋生物,也就是所謂的「趕海」。
從他上載的照片可見,透明的塑料袋內裝著水,還有一隻棕色的地毯海葵。

男子把地毯海葵裝入透明塑料袋內,被指拒絕把它放生。(取自網際網路)
網民在貼文中指出,他本來嘗試說服對方把地毯海葵放生回海里,對方聲稱是要把地毯海葵帶回家給孫子看。
「我們相信他會拿去水族館賣,可以賣到50元(154令吉)。」
該網民的貼文引起熱議,不少網民也紛紛留言討論撿海灘生物行為是否合法,其中有不少網民就指男子行為自私,破壞生態系統。
不過也有網民猜測是否是地毯海葵被衝上岸,奄奄一息,男子或是出於好意要帶回去去照顧。
有網民就留言回復,地毯海葵通常都生長在礁岩地區,會在退潮時出現在海灘,但不會被衝上岸。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地毯海葵體型碩大,身上布滿觸手,像地毯一樣。它們通常生長在2至20米深,水流較強、光線適中的礁岩地區,常會吸引小丑魚與其共生,是一種對環境變遷較有耐受性的海葵。
「趕海」是指趁退潮時到海灘挖洞並撿拾生物,《聯合晚報》早前報道,曾有公眾成群在樟宜海灘挖洞並撿拾生物,引起關注。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升當時也針對此事在面子書發貼文提醒公眾,「潮間帶棲息地是脆弱的,到訪這些地方的公眾應小心呵護並保持謹慎,行走時注意腳下並觀察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物,但不要觸摸、收集和踩踏它們。用手指戳、擠壓或撿起野生動物,會對它們造成壓力,一些動物可能會咬人或蜇人以保護自己。」
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講師加菲爾博士指出,趕海的過程中,沙灘里的小生物若被挖掘,可能被強烈陽光曝曬,或被鏟子弄傷。
「跟以往不同的是,我們的沿海和海洋地區已經歷巨大改變,我們也失去大部分的自然生態。海洋已面臨多年累積的影響,趕海再增添的破壞,可能導致情況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