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前2019年李顯龍總理的國慶群眾大會的演講內容,讓我印象深刻。
那一年,我們慶祝新加坡開埠200年。
李總理在演講最後的環節大談未來建設新加坡的計劃,包括為了應對海平面上升,政府準備在未來100年斥資1000億新元在填海等措施上,以及其他大型基建工程,如:南部瀕水區(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新大士港口、巴耶利峇空軍基地搬遷、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等等。
如李總理在2013年的演講中總結時提到的,
「新加坡的建設尚未完成,而我們將永不止步」 (We are not done building Singapore, we never will.)
回到2023年的今天,國家發展部不久前宣布了東海岸外填海造「長島」計劃的最新進展。
人工島預計占地約800公頃,花費數十年發展,明年將開展技術研究。新加坡今天的土地面積約734平方公里,而800公頃的面積相等於增加8平方公里,相當於增加新加坡1%的面積。

從飛機上看東海岸與濱海灣的海岸線。(海峽時報)
在私人領域方面,《海峽時報》不久前也有一篇報道,指烏節路近幾年多了許多新的酒店。2021年至今已有近10家新酒店開幕。受訪的業者、觀察家都堅信新加坡旅遊業前景強勁、客房需求會持續增長。業者反而擔心的是找不到足夠的人手應付需求。
這些工程將大幅度擴大新加坡在各方面的「承載量」。
有了更大的機場,樟宜機場的整體接待訪客人次在2030年代將可提升至近1.5億(對比現在的9000萬人次)。

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T5)重新設計後會更具韌性,尤其在疫情期間能更靈活地運作。T5啟用後每年可接待的乘客大約為5000萬人次。(樟宜機場集團提供)
有了更大的港口,大士港口的吞吐量在2040年代全面啟用後,預計可以翻一倍。從2021年的每年3750萬個標準箱提升到每年6500萬。

李顯龍總理在國慶群眾大會上表示,大士港口將是全球最大的全自動港口,這會讓新加坡成為海事領域數一數二的領導者。(構想圖,李顯龍總理面簿)
有了新造的人造島,已經有分析師指出,可建造約3到6萬個新的住宅單位。對寸土寸金的新加坡來說,這些長期的固定資產投資著實讓人興奮不已。

構想圖右邊是新加坡策劃填海興建的「長島」,落成後可以打造休閒設施和住宅等。從長島眺望對岸可看到東海岸公園,圖中的水域是新的蓄水池。(市區重建局提供)
然而我不禁在想,承載量、容量、面積都變大了,我們的人口呢?
根據官方網站,新加坡人口目前是592萬,過去十年的年均增長約1%。其中,新加坡公民人口約為361萬,且在持續老化中。到了2030年,65歲以上的公民將占24%,新加坡將步入超老齡化社會。
此外,新加坡低生育率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18年已經有報道預測,到了2030年代中期,新加坡公民死亡人數或超越出生人數。這意味著,新加坡長期面對的是一個人口持續老化,人口收縮的情況。
那問題來了,我們投入這麼多的資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和居住的空間,未來由誰來填補?

到了2030年,新加坡將步入超老齡化社會。(聯合早報)
即使考慮了提高生產力、延長壽命和退休年齡,一個逃避不了的事實就是:
我們將面對一個有更多外國人融入的社會。
這包括新公民、永久居民、持工作準證的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反而會成為這片土地上的少數群體也說不定。搞不好這種情況已經出現在某些職場、商業區和工業區了。
雖然新加坡原本就是一個移民社會,但身為現有這片土地的主人,在面對一個這樣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
我們應該如何維持新加坡的社會契約、集體價值觀以及新加坡精神的獨特性?該如何做,才能確保新加坡除了光鮮亮麗的摩天大樓,也有它專屬的文化傳承、價值觀與精神?
我想,至少我們在確保新加坡「土生土長」的人口數量這方面,還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掌控的,就看大家的意願。
前人種了這麼多樹,年輕的新加坡人或許可以在生育率上加把勁努力努力吧,這樣才能讓更多世世代代的新加坡後人也得以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