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人才聚集地--新加坡
新加坡在一項關於培養、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世界人才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3,是排名最高的亞洲經濟體,超越了香港。

我國的排名和去年持平。排名第二高的亞洲經濟體是香港,排第18位,今年下滑了六個位置。
這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中心發布的「2018年IMD世界人才排名」(2014 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瑞士蟬聯排名首位的位置,隨後是丹麥和挪威。排名前10的經濟體中,九個來自歐洲,只有排名第六位的加拿大來自歐洲以外。
IMD這個年度的世界人才排名涵蓋了63個國家地區。它考慮三方面因素,評估有關國家地區在發展、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能力。
一、對國內人才的投資與發展。這反映政府在教育的投資及教育制度的素質;
二、對人才的吸引力。這反映其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的能力;
三、準備就緒。這反映現有人才隊伍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
該排名2014年推出,我國的排名從當時的第18位,逐年進步到了第13位。
報告指出,新加坡在吸引海外專業人士方面表現出色,但在教育領域的政府投資落在後頭。
上述三個評估領域,新加坡在「投資與發展」領域只排在第34位,不過排名已經比去年進步了七位。「對人才的吸引力」則排在第15位,進步兩位。「準備就緒」方面排名最高,是第二位,僅次於瑞士。
根據報告,我國在教育領域的政府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2.9%,這在所有經濟體當中排第60位。這個因素拉低了「投資與發展」領域的排名。在其他方面的排名相對較高,例如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對教師比率分別是16和12,排在第32和第30。員工培訓排第20位。
我國的高居住成本則拉低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居住成本的吸引力排第58位。對海外高技術人員的吸引力、管理層的薪金、個人安全和私人產權排在前10位。
在「準備就緒」方面,我國的弱點主要是在於勞動力減少0.43%,排在第54位,學校對科學的重視、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成績以及高等學府外國學生比率則名列前茅。
摘自《聯合早報》
新加坡發展數字經濟重在培養人才
如何做好經濟發展新加坡各部長有話說

8月23日,新加坡-重慶數字經濟高端論壇暨企業對接會現場,觀眾聽取嘉賓發言
作為亞洲地區開展數字經濟較早,發展較好的新加坡,能為重慶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建議?8月23日,新加坡-重慶數字經濟高端論壇暨企業對接會上,來自新加坡政府有關部門的嘉賓給出建議:發展數字經濟必須先重視人才培養。

8月23日,新加坡-重慶數字經濟高端論壇暨企業對接會現場,嘉賓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圖片均由首席記者崔力攝
新加坡外交部兼貿易及工業部高級政務次長陳有明認為,新加坡和重慶一樣,正處於數字轉型的過程中,新加坡在轉型中政府和市民有很多互動,比如使用科技智能化技術、改變教育方式等,這些舉措可以使新加坡為未來的數字化轉型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們鼓勵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並且向世界市場擴展。」陳有明說,科技具有巨大的潛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不可逆轉。研究顯示,數字化轉型會為新加坡增加100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不過這對新加坡來說既是機會又是挑戰,特別是新加坡必須培養新的技能才能參與到數字經濟當中。「我們的勞動力必須要通過培訓,這樣才能讓他們具備足夠的技能,在數字經濟中發揮作用。」陳有明認為,重慶發展數字經濟也將面臨相同的課題,如何培訓好勞動力為發展做好準備,這樣在未來才能取得成功。
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高級司長許麗娜表示,發展數字經濟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大力培養數字人才,夯實國家的人力資源基礎。現在,新加坡的一些大數據企業已從多個維度積累了海量用戶數據,並開發出各種核心產品來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日常消費、生活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需求端的數字化轉型在行業內已經具備良好基礎,正逐步實現跨行業、跨地區的發展融合。但供給端的數字化轉型還處於起步階段。
特別是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如果說需求端的數字化轉型主要依靠海量用戶帶來的數據紅利,那麼,供給端的數字化轉型更加依賴人才驅動。培養具有數字化素養的數字人才是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許麗娜認為,數字人才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技術專業技能人才,還涵蓋能夠與信息技術專業技能互補協同、具有數字化素養的跨界人才。當前,大多數數字人才分布在傳統的產品研發和運營領域,數字戰略管理、深度分析、先進位造、數字營銷等領域的數字人才總量還比較少。
大力培養數字人才,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學研深入跨界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創新人才的培育和發展營造良好氛圍,讓各類創新主體迸發出強勁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