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東南亞國家,李光耀則是新加坡的「國父」,作為新加坡歷史上最重要也可能是最智慧的政治家,李光耀對新加坡所在的東南亞有什麼獨到的看法呢?本文將結合一些搜集到的資料來談談李光耀眼中的東南亞諸國。

1.「自束手足」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本是一體的,在英國人離開後新馬完成了合併。但是好景不長,出於對華人的擔憂,馬來很快就把新加坡趕了出去。在李光耀看來,這實際上暴露了馬來在種族問題上的激進傾向,或者說暴露了馬來在種族問題上的失敗。
由於主張「馬來人至上」,馬來西亞無力建立起一個多元的馬來,他們缺乏取消馬來人特權的魄力,無法讓華人和印度人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和印度人被迫離開,不再回來。在李光耀看來,這就是自廢武功,「自行縮小國家的人才庫」。一直到現在,種族問題仍是馬來西亞所面臨的最棘手的幾個問題之一,它限制著馬來的發展。

2.「趨於四分五裂」的印尼。印尼資源豐富、人口眾多(2.58億)是東協實際的領導。很多人認為,印尼天然就是一個容易分裂的國家,因為無論是它群島國家的屬性,還是它的文化、歷史、民族,一直以來很難體現合一性。
李光耀認為,印尼與生俱來就有分離的基因,曾經的印尼採用軍事手段來對抗分離,造成了地方和Z央之間的關係緊張得像個隨時會炸的高壓鍋,也給印尼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在未來印尼政府必須放權,讓印尼完成地方化。而如何在地方化的同時不走向分裂,非常考驗印尼領導者的智慧。其次,作為一個群島國家,印尼的基建太落後了,如何把大家聯繫在一起是印尼經濟能否獲得發展的關鍵。比如連接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巽他海峽大橋如此關鍵,但一直卻沒有建成,這是不應該的。第三,印尼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這是先天優勢,但是這並不代表印尼應該坐享其成,資源可能會把它的國民慣壞,讓整個國家不思進取。

3,「令人失望」的緬甸。2009年,李光耀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對記者直言不諱地說道:「不要再和我談緬甸了,我這輩子已經放棄緬甸了。」李光耀之所以對緬甸如此失望,是因為緬甸無力改變自己軍人政府的特性,這是一個被軍人領導的國家,而軍人對於改革、經濟幾乎一竅不通,「他們長期實行鎖國政策……讓國家僵持了整整40年。」
4,「身戴枷鎖」的越南。上世紀的越南,越南人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從一開始的抗法,到抗美,到南北越,到中越……越南所經歷的戰爭的密度和慘烈程度幾乎無以復加。李光耀認為,戰爭不僅造成了劇烈的死亡,還塑造了越南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在越南,掌握權力的都是沙場裡出來的軍人,他們固然會打仗,但是不擅行政和經濟,實際上對越南的發展起制約作用。他們有心效仿中國進行一些改革,但是他們缺乏真正的決心和能力,所以難度很大。

5,「正在甦醒」的泰國。李光耀認為,他信已徹底改變了泰國的情況,因為他把原本被上層階級壟斷的資源轉移到了泰國的底層,「喚醒了人們」,讓大家嘗到了公平。同時,李光耀認為,泰國的年輕人對泰國王室的尊敬已經一代不如一代了,隨著老泰王的去世,王室的情況會更加不樂觀,在更遠的未來可能會失去軍隊的支持。